Progress

《沼澤女孩》自然界的生存法則 (大學中文小論文)

討論個體在極端處境下的道德抉擇

海莉 hallie /

Jun 21, 2024

沼澤女孩讀書心得
沼澤女孩讀書心得
沼澤女孩讀書心得

在文章開始之前,先偷偷說,這篇文章其實是我這學期修大學中文的期末報告🤣 我有替換掉一些特別文噗噗的詞彙,但還是我跟之前寫的閱讀心得很不ㄧ樣。然後文章會大!劇!透!想先讀小說的人先別看這篇,存起來之後再看。

一、 前言

迪莉婭.歐文斯 (Delia Owens) ,為美國動物學家及保育家,喬治亞大學動物學學士,及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動物行為學博士。《沼澤女孩》(Where the Crawdads Sing) 是迪莉婭撰寫的第一本小說,講述一個被家人遺棄、在北卡羅來納州的沼澤地獨自成長的年輕女子奇雅的故事

小說的序曲以柴斯的離奇死亡案件拉開序幕,向讀者表明故事圍繞著一場懸疑案。往後的章節,迪莉婭以時間交錯的方式撰寫,穿插於奇雅過去的成長故事,與現實的偵查辦案之間。如作家吳明益所言:「迪莉婭把故事透過某種妥善的方式包裹,送到讀者面前,讓他們享受拆開故事的過程。」在拆開故事的過程中,使讀者不斷對「誰是兇手」產生臆測。

除了特別的寫作手法,使讀者享受猜測兇手的閱讀趣味,迪莉婭以動物學的背景來撰寫小說,使故事富含有對自然生態的描繪,讓沼澤與濕地的美麗與神秘,輕易的浮現在讀者面前。不過特別的是,讀者會漸漸發現,作者對自然的描寫,都別有巧思與用意,並非單純為了堆疊景色。例如這段文字,看似只是奇雅平常不過的體悟,卻是作者支撐起整本書的核心價值觀:

奇雅知道大自然中不存在任何批判的空間。在這一切背後作用的不是邪惡,只是湧動的生機,生物靠著犧牲他人也要想辦法延續下去。對生物學而言,是非對錯都是同一個顏色,只不過打上了不同光線。

這段話揭示了自然界運作的基本法則:生存和延續是一切生命的根本驅動力。在大自然中,道德和倫理的概念並不適用,因為大自然本身並不具備善惡對錯的判斷。每一個生命都在為了生存和繁衍而努力,即使這意味著要犧牲其他生命。

不過,這段話的意義,要等到小說最後兩頁才被賦予重量,因為作者一直讓讀者無法篤定的猜測是誰謀殺了死者柴斯,或確認他的死亡只是一場意外。因此當偵訊以被告無罪結案,我以為故事要平淡落幕時,才隱晦地得知兇手原來是沼澤女孩奇雅,這時回頭再細看,才發現許多的自然描寫,都是為了塑造奇雅的價值觀,或是她價值觀的映射,無論何者,都是為奇雅的預謀謀殺鋪陳犯案的動機。因此,本文將嘗試透過小說的前後對照,釐清自然界生存現象的書寫和奇雅內在價值觀之間的關聯,為她最終的行動找到合理的呼應。

本文第一節為前言,簡述本文的研究背景、研究目的與章節架構;第二節至第四節為本文正文,分別討論三位人物和與之相關的自然生物,母狐與母親、狡猾的交配者與柴斯,及雌性螢火蟲與奇雅,並進一步探討他們對奇雅的預謀謀殺產生的影響;第五節為結論。

夕陽下的濕地

二、 母狐與母親

母親的離去讓奇雅發現,人類也會和其他物種一樣,會做出對生存最有利的選擇。

奇雅的母親雖然只在書中佔有短暫的篇幅,但無庸置疑是影響奇雅最重要的人物之一。母親美麗溫柔,又充滿藝術氣息,在童年時期給予奇雅關愛與安定,因此,母親於她六歲時離開家園的抉擇,一直讓她很困惑。

當母親不尋常的帶著箱子頭也不回的離開家時,奇雅的哥哥喬帝試圖安慰她,跟她說母親會回來,因為他說母親是不會丟下孩子的。不過,奇雅提醒喬帝,狐狸媽媽有時也會丟下她的寶寶,喬帝回答:

是沒錯,但那隻母狐狸的腿都被扯爛了。如果她想餵飽自己又餵飽小孩,最後一定會餓死。她只好先離開,把自己治好,等有辦法養小孩時再生上一窩。媽又沒挨餓,她會回來的。

哥哥喬帝跟年幼的奇雅解釋,母狐是因為覺得留在幼崽身邊會挨餓才離開,但母親沒有挨餓,所以她會回來。但喬帝沒提到父親對母親的長期家暴,跟母狐狸受重傷的情況其實有些類似,所以奇雅也一直對這個解釋半信半疑。要等到柴斯對奇雅強暴未遂後,過程中被暴力相向而身上一青一紫的她,才突然領悟了母親曾遭遇的痛苦:「我才不要過那種生活,我才不要每天都在想何時又會挨揍、哪裡又會挨揍。

喬帝先前解釋母狐之所以遺棄子女,是為了先治好自己的傷,等恢復健康後再回來照顧小狐狸,這是種保護自己的手段,現在的奇雅也清楚意識到,母親的離開,同樣也是保護自己的手段,是生存本能在極端環境下的無奈選擇。這個領悟使她不僅原諒了母親,更在奇雅心中種下了一個念頭:當生存受到威脅時,個人的道德準則也可能被迫讓步。這個念頭將在奇雅日後面臨柴斯的侵害時,成為她採取極端行動的重要心理基礎。母親的經歷和抉擇,無疑為奇雅自身的命運埋下了伏筆。

一隻狐狸往左邊看

三、 狡猾的交配者與柴斯

奇雅在十九歲時遇見柴斯,兩人交往長達兩至三年,但當柴斯在分手後還試圖強暴奇雅後,她才發現柴斯活脫是個狡猾的交配者,且在自然界中,狡猾的交配者獲得孤零零的下場屬於常態。

此刻的她坐在這間老木屋外讀著一本科學文摘。其中一篇跟繁殖策略有關的文章標題為〈狡猾的交配者〉……文章中有足以慰藉女性的部分。大自然不怕得罪人,因此,這些送出虛假訊號,或在雌性間拈花惹草的雄性,幾乎全落得孤零零的下場。

這段話揭示了自然界中一種狡猾的交配策略及其後果。許多物種的雄性個體為了爭取更多的交配機會,會採取欺騙的手段,向雌性發送虛假的信號,偽裝成更強大、更有吸引力的配偶。然而,那些「狡猾的交配者」最終往往被雌性所拋棄,在競爭中失敗。如同「因果報應」般,採取欺騙手段的個體,最終將因此付出代價。

雖然故事進行至此時,柴斯的行為仍不足以讓我們將「狡猾的交配者」與「柴斯」劃上等號,因為無法推敲柴斯對奇雅是否真的如此無情,但是回頭審閱後便可以篤定的推論,作者在這段中寫的「雄性獲得孤零零的下場」,就是為了柴斯而後的死亡埋設伏筆。

一切都不是意外:柴斯狡猾地提起了婚姻,以此作誘餌很快跟她上了床,然後又爲了別人丟下她。……他那艘花俏的遊艇,就像發情公鹿展示的蓬鬆頸毛和碩大鹿角:這些都是用來擊退其他雄性、吸引雌性的附屬器官。但她就跟媽一樣受到這類花招蒙騙:那些人就像伏擊的青蛙一樣是狡猾的交配者。

這段話正式確立了「狡猾的交配者」與「柴斯」之間的連結。正當奇雅以為他和柴斯的關係穩定、即將步入禮堂時,她才從地方報紙上發現柴斯已跟別人有婚約,這才想起曾經在書上讀到的「狡猾的交配者」。奇雅發現,柴斯的行為,和狡猾交配者的繁殖策略不謀而合。柴斯吹奏的口琴、開到她家門口的時髦遊艇、約會時裝滿美味食物的野餐籃,還有那即將跟奇雅結婚的說詞,都只是虛假的訊號,使奇雅不疑有他地上鉤,讓狡猾的雄性佔到便宜。

柴斯的所作所為,不只顛覆了奇雅對愛情和婚姻的憧憬,更讓奇雅將自己置於「自然法則的視角」下審視,並在「適者生存」的原則下做出了選擇。在奇雅看來,柴斯就像是狡猾的交配者,既然自然界中狡猾的交配者獲得孤零零的下場屬於常態,那麼柴斯最終的下場,其實也只是符合自然法則罷了。

由上方俯瞰沼澤,畫面中間有兩艘白色小船

四、 雌性螢火蟲與奇雅

在小說最末,讀者能從奇雅的詩作中得知,奇雅把自己喻為雌性螢火蟲。雌性螢火蟲誘殺雄性的現象,不僅為奇雅謀殺柴斯提供了直接靈感,更在象徵層面上賦予了她行動的合理性

奇雅曾觀察到雌性螢火蟲會改變發出的生物發光模式,以此誘騙不同種類的雄性靠近,然後加以吞食:

一開始牠送出由線和點組合成的合適訊號,吸引屬於自身種類的雄螢火蟲後交尾。接著牠發送出不同的訊號,於是有不同品種的螢火蟲飛向牠。……但那隻雌螢火蟲倏地往上用嘴逮住牠,把牠的六隻腳和兩片翅膀都嚼碎吞下。

這段話描述了雌螢火蟲捕食雄螢火蟲的過程。首先,雌螢火蟲會發出特定的光線信號,吸引同種的雄螢火蟲前來交配。然而,交配過後,雌螢火蟲會改變信號,吸引不同品種的雄螢火蟲前來。當這些雄螢火蟲接近時,雌螢火蟲會發動襲擊、一把咬住雄螢火蟲,並將其吞噬。

透過對螢火蟲行為的觀察,奇雅領悟到雌性擁有誘導和控制雄性的力量,並將螢火蟲視為雌性主導權的象徵。這種「誘惑—捕殺」的策略啟發了奇雅:作為女性,她同樣可以利用自己的魅力來吸引異性,但當異性對她構成威脅時,她也可以反擊以保護自己。

奇雅原本在被柴斯強暴未遂後,陷入了恐懼和無助之中。但螢火蟲的行為模式為奇雅找到了化解柴斯強暴威脅的路徑,最終她選擇主動出擊,用誘惑的力量將柴斯引入防火檯上的陷阱,為自己的人生奪回主導權。

河面橫倒一根大樹枝,上面站滿鵝媽媽和她的小鵝

五、 結論

綜上所述,迪莉婭.歐文斯在《沼澤女孩》中巧妙地將自然界的生存法則與人物的內心世界交織在一起,為女主角奇雅的行為提供了合理的解釋和動機。通過對母狐拋棄幼子、狡猾的雄性動物欺騙交配對象,和雌性螢火蟲誘殺異性等自然現象的洞察,奇雅逐漸構建起一套適應環境的道德價值觀,並為她的極端選擇提供了合理的解釋和動機。

迪莉婭藉助對荒野的書寫,展現了一個與世隔絕的女孩如何從大自然中汲取生存的智慧,並用這種智慧來審視人性、解讀人生。奇雅的故事揭示了一個令人不安卻又無法迴避的真相:在殘酷的現實面前,個人的道德準則有時不得不為生存本能讓步。這種價值觀雖然挑戰了社會規範,卻也反映了生命在困境中的韌性,和人類對生存本能的的追求。

儘管奇雅的行為在法律和道德上都難以被接受,但迪莉婭通過巧妙的自然隱喻,使其動機變得可以理解,引發了我們對文明與野性、道德與生存欲望的思考:我們在建構道德觀時,是否也應該考慮到生存的需求?個人在極端處境下的行為,是否應該完全以社會規範來衡量?《沼澤女孩》為讀者提供了一個獨特的視角,重新審視人性的複雜性,以及個體在極端處境下的道德抉擇。

ps. 小說在 2022 年有被翻拍成同名電影 Where the Crawdads Sing (沼澤謀殺案),我看完書後有找來看,拍得很不錯!雖然我看的時候已經沒有驚喜感,但我有朋友很喜歡。不想看書的話,推薦這部電影給你!

在文章開始之前,先偷偷說,這篇文章其實是我這學期修大學中文的期末報告🤣 我有替換掉一些特別文噗噗的詞彙,但還是我跟之前寫的閱讀心得很不ㄧ樣。然後文章會大!劇!透!想先讀小說的人先別看這篇,存起來之後再看。

一、 前言

迪莉婭.歐文斯 (Delia Owens) ,為美國動物學家及保育家,喬治亞大學動物學學士,及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動物行為學博士。《沼澤女孩》(Where the Crawdads Sing) 是迪莉婭撰寫的第一本小說,講述一個被家人遺棄、在北卡羅來納州的沼澤地獨自成長的年輕女子奇雅的故事

小說的序曲以柴斯的離奇死亡案件拉開序幕,向讀者表明故事圍繞著一場懸疑案。往後的章節,迪莉婭以時間交錯的方式撰寫,穿插於奇雅過去的成長故事,與現實的偵查辦案之間。如作家吳明益所言:「迪莉婭把故事透過某種妥善的方式包裹,送到讀者面前,讓他們享受拆開故事的過程。」在拆開故事的過程中,使讀者不斷對「誰是兇手」產生臆測。

除了特別的寫作手法,使讀者享受猜測兇手的閱讀趣味,迪莉婭以動物學的背景來撰寫小說,使故事富含有對自然生態的描繪,讓沼澤與濕地的美麗與神秘,輕易的浮現在讀者面前。不過特別的是,讀者會漸漸發現,作者對自然的描寫,都別有巧思與用意,並非單純為了堆疊景色。例如這段文字,看似只是奇雅平常不過的體悟,卻是作者支撐起整本書的核心價值觀:

奇雅知道大自然中不存在任何批判的空間。在這一切背後作用的不是邪惡,只是湧動的生機,生物靠著犧牲他人也要想辦法延續下去。對生物學而言,是非對錯都是同一個顏色,只不過打上了不同光線。

這段話揭示了自然界運作的基本法則:生存和延續是一切生命的根本驅動力。在大自然中,道德和倫理的概念並不適用,因為大自然本身並不具備善惡對錯的判斷。每一個生命都在為了生存和繁衍而努力,即使這意味著要犧牲其他生命。

不過,這段話的意義,要等到小說最後兩頁才被賦予重量,因為作者一直讓讀者無法篤定的猜測是誰謀殺了死者柴斯,或確認他的死亡只是一場意外。因此當偵訊以被告無罪結案,我以為故事要平淡落幕時,才隱晦地得知兇手原來是沼澤女孩奇雅,這時回頭再細看,才發現許多的自然描寫,都是為了塑造奇雅的價值觀,或是她價值觀的映射,無論何者,都是為奇雅的預謀謀殺鋪陳犯案的動機。因此,本文將嘗試透過小說的前後對照,釐清自然界生存現象的書寫和奇雅內在價值觀之間的關聯,為她最終的行動找到合理的呼應。

本文第一節為前言,簡述本文的研究背景、研究目的與章節架構;第二節至第四節為本文正文,分別討論三位人物和與之相關的自然生物,母狐與母親、狡猾的交配者與柴斯,及雌性螢火蟲與奇雅,並進一步探討他們對奇雅的預謀謀殺產生的影響;第五節為結論。

夕陽下的濕地

二、 母狐與母親

母親的離去讓奇雅發現,人類也會和其他物種一樣,會做出對生存最有利的選擇。

奇雅的母親雖然只在書中佔有短暫的篇幅,但無庸置疑是影響奇雅最重要的人物之一。母親美麗溫柔,又充滿藝術氣息,在童年時期給予奇雅關愛與安定,因此,母親於她六歲時離開家園的抉擇,一直讓她很困惑。

當母親不尋常的帶著箱子頭也不回的離開家時,奇雅的哥哥喬帝試圖安慰她,跟她說母親會回來,因為他說母親是不會丟下孩子的。不過,奇雅提醒喬帝,狐狸媽媽有時也會丟下她的寶寶,喬帝回答:

是沒錯,但那隻母狐狸的腿都被扯爛了。如果她想餵飽自己又餵飽小孩,最後一定會餓死。她只好先離開,把自己治好,等有辦法養小孩時再生上一窩。媽又沒挨餓,她會回來的。

哥哥喬帝跟年幼的奇雅解釋,母狐是因為覺得留在幼崽身邊會挨餓才離開,但母親沒有挨餓,所以她會回來。但喬帝沒提到父親對母親的長期家暴,跟母狐狸受重傷的情況其實有些類似,所以奇雅也一直對這個解釋半信半疑。要等到柴斯對奇雅強暴未遂後,過程中被暴力相向而身上一青一紫的她,才突然領悟了母親曾遭遇的痛苦:「我才不要過那種生活,我才不要每天都在想何時又會挨揍、哪裡又會挨揍。

喬帝先前解釋母狐之所以遺棄子女,是為了先治好自己的傷,等恢復健康後再回來照顧小狐狸,這是種保護自己的手段,現在的奇雅也清楚意識到,母親的離開,同樣也是保護自己的手段,是生存本能在極端環境下的無奈選擇。這個領悟使她不僅原諒了母親,更在奇雅心中種下了一個念頭:當生存受到威脅時,個人的道德準則也可能被迫讓步。這個念頭將在奇雅日後面臨柴斯的侵害時,成為她採取極端行動的重要心理基礎。母親的經歷和抉擇,無疑為奇雅自身的命運埋下了伏筆。

一隻狐狸往左邊看

三、 狡猾的交配者與柴斯

奇雅在十九歲時遇見柴斯,兩人交往長達兩至三年,但當柴斯在分手後還試圖強暴奇雅後,她才發現柴斯活脫是個狡猾的交配者,且在自然界中,狡猾的交配者獲得孤零零的下場屬於常態。

此刻的她坐在這間老木屋外讀著一本科學文摘。其中一篇跟繁殖策略有關的文章標題為〈狡猾的交配者〉……文章中有足以慰藉女性的部分。大自然不怕得罪人,因此,這些送出虛假訊號,或在雌性間拈花惹草的雄性,幾乎全落得孤零零的下場。

這段話揭示了自然界中一種狡猾的交配策略及其後果。許多物種的雄性個體為了爭取更多的交配機會,會採取欺騙的手段,向雌性發送虛假的信號,偽裝成更強大、更有吸引力的配偶。然而,那些「狡猾的交配者」最終往往被雌性所拋棄,在競爭中失敗。如同「因果報應」般,採取欺騙手段的個體,最終將因此付出代價。

雖然故事進行至此時,柴斯的行為仍不足以讓我們將「狡猾的交配者」與「柴斯」劃上等號,因為無法推敲柴斯對奇雅是否真的如此無情,但是回頭審閱後便可以篤定的推論,作者在這段中寫的「雄性獲得孤零零的下場」,就是為了柴斯而後的死亡埋設伏筆。

一切都不是意外:柴斯狡猾地提起了婚姻,以此作誘餌很快跟她上了床,然後又爲了別人丟下她。……他那艘花俏的遊艇,就像發情公鹿展示的蓬鬆頸毛和碩大鹿角:這些都是用來擊退其他雄性、吸引雌性的附屬器官。但她就跟媽一樣受到這類花招蒙騙:那些人就像伏擊的青蛙一樣是狡猾的交配者。

這段話正式確立了「狡猾的交配者」與「柴斯」之間的連結。正當奇雅以為他和柴斯的關係穩定、即將步入禮堂時,她才從地方報紙上發現柴斯已跟別人有婚約,這才想起曾經在書上讀到的「狡猾的交配者」。奇雅發現,柴斯的行為,和狡猾交配者的繁殖策略不謀而合。柴斯吹奏的口琴、開到她家門口的時髦遊艇、約會時裝滿美味食物的野餐籃,還有那即將跟奇雅結婚的說詞,都只是虛假的訊號,使奇雅不疑有他地上鉤,讓狡猾的雄性佔到便宜。

柴斯的所作所為,不只顛覆了奇雅對愛情和婚姻的憧憬,更讓奇雅將自己置於「自然法則的視角」下審視,並在「適者生存」的原則下做出了選擇。在奇雅看來,柴斯就像是狡猾的交配者,既然自然界中狡猾的交配者獲得孤零零的下場屬於常態,那麼柴斯最終的下場,其實也只是符合自然法則罷了。

由上方俯瞰沼澤,畫面中間有兩艘白色小船

四、 雌性螢火蟲與奇雅

在小說最末,讀者能從奇雅的詩作中得知,奇雅把自己喻為雌性螢火蟲。雌性螢火蟲誘殺雄性的現象,不僅為奇雅謀殺柴斯提供了直接靈感,更在象徵層面上賦予了她行動的合理性

奇雅曾觀察到雌性螢火蟲會改變發出的生物發光模式,以此誘騙不同種類的雄性靠近,然後加以吞食:

一開始牠送出由線和點組合成的合適訊號,吸引屬於自身種類的雄螢火蟲後交尾。接著牠發送出不同的訊號,於是有不同品種的螢火蟲飛向牠。……但那隻雌螢火蟲倏地往上用嘴逮住牠,把牠的六隻腳和兩片翅膀都嚼碎吞下。

這段話描述了雌螢火蟲捕食雄螢火蟲的過程。首先,雌螢火蟲會發出特定的光線信號,吸引同種的雄螢火蟲前來交配。然而,交配過後,雌螢火蟲會改變信號,吸引不同品種的雄螢火蟲前來。當這些雄螢火蟲接近時,雌螢火蟲會發動襲擊、一把咬住雄螢火蟲,並將其吞噬。

透過對螢火蟲行為的觀察,奇雅領悟到雌性擁有誘導和控制雄性的力量,並將螢火蟲視為雌性主導權的象徵。這種「誘惑—捕殺」的策略啟發了奇雅:作為女性,她同樣可以利用自己的魅力來吸引異性,但當異性對她構成威脅時,她也可以反擊以保護自己。

奇雅原本在被柴斯強暴未遂後,陷入了恐懼和無助之中。但螢火蟲的行為模式為奇雅找到了化解柴斯強暴威脅的路徑,最終她選擇主動出擊,用誘惑的力量將柴斯引入防火檯上的陷阱,為自己的人生奪回主導權。

河面橫倒一根大樹枝,上面站滿鵝媽媽和她的小鵝

五、 結論

綜上所述,迪莉婭.歐文斯在《沼澤女孩》中巧妙地將自然界的生存法則與人物的內心世界交織在一起,為女主角奇雅的行為提供了合理的解釋和動機。通過對母狐拋棄幼子、狡猾的雄性動物欺騙交配對象,和雌性螢火蟲誘殺異性等自然現象的洞察,奇雅逐漸構建起一套適應環境的道德價值觀,並為她的極端選擇提供了合理的解釋和動機。

迪莉婭藉助對荒野的書寫,展現了一個與世隔絕的女孩如何從大自然中汲取生存的智慧,並用這種智慧來審視人性、解讀人生。奇雅的故事揭示了一個令人不安卻又無法迴避的真相:在殘酷的現實面前,個人的道德準則有時不得不為生存本能讓步。這種價值觀雖然挑戰了社會規範,卻也反映了生命在困境中的韌性,和人類對生存本能的的追求。

儘管奇雅的行為在法律和道德上都難以被接受,但迪莉婭通過巧妙的自然隱喻,使其動機變得可以理解,引發了我們對文明與野性、道德與生存欲望的思考:我們在建構道德觀時,是否也應該考慮到生存的需求?個人在極端處境下的行為,是否應該完全以社會規範來衡量?《沼澤女孩》為讀者提供了一個獨特的視角,重新審視人性的複雜性,以及個體在極端處境下的道德抉擇。

ps. 小說在 2022 年有被翻拍成同名電影 Where the Crawdads Sing (沼澤謀殺案),我看完書後有找來看,拍得很不錯!雖然我看的時候已經沒有驚喜感,但我有朋友很喜歡。不想看書的話,推薦這部電影給你!

在文章開始之前,先偷偷說,這篇文章其實是我這學期修大學中文的期末報告🤣 我有替換掉一些特別文噗噗的詞彙,但還是我跟之前寫的閱讀心得很不ㄧ樣。然後文章會大!劇!透!想先讀小說的人先別看這篇,存起來之後再看。

一、 前言

迪莉婭.歐文斯 (Delia Owens) ,為美國動物學家及保育家,喬治亞大學動物學學士,及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動物行為學博士。《沼澤女孩》(Where the Crawdads Sing) 是迪莉婭撰寫的第一本小說,講述一個被家人遺棄、在北卡羅來納州的沼澤地獨自成長的年輕女子奇雅的故事

小說的序曲以柴斯的離奇死亡案件拉開序幕,向讀者表明故事圍繞著一場懸疑案。往後的章節,迪莉婭以時間交錯的方式撰寫,穿插於奇雅過去的成長故事,與現實的偵查辦案之間。如作家吳明益所言:「迪莉婭把故事透過某種妥善的方式包裹,送到讀者面前,讓他們享受拆開故事的過程。」在拆開故事的過程中,使讀者不斷對「誰是兇手」產生臆測。

除了特別的寫作手法,使讀者享受猜測兇手的閱讀趣味,迪莉婭以動物學的背景來撰寫小說,使故事富含有對自然生態的描繪,讓沼澤與濕地的美麗與神秘,輕易的浮現在讀者面前。不過特別的是,讀者會漸漸發現,作者對自然的描寫,都別有巧思與用意,並非單純為了堆疊景色。例如這段文字,看似只是奇雅平常不過的體悟,卻是作者支撐起整本書的核心價值觀:

奇雅知道大自然中不存在任何批判的空間。在這一切背後作用的不是邪惡,只是湧動的生機,生物靠著犧牲他人也要想辦法延續下去。對生物學而言,是非對錯都是同一個顏色,只不過打上了不同光線。

這段話揭示了自然界運作的基本法則:生存和延續是一切生命的根本驅動力。在大自然中,道德和倫理的概念並不適用,因為大自然本身並不具備善惡對錯的判斷。每一個生命都在為了生存和繁衍而努力,即使這意味著要犧牲其他生命。

不過,這段話的意義,要等到小說最後兩頁才被賦予重量,因為作者一直讓讀者無法篤定的猜測是誰謀殺了死者柴斯,或確認他的死亡只是一場意外。因此當偵訊以被告無罪結案,我以為故事要平淡落幕時,才隱晦地得知兇手原來是沼澤女孩奇雅,這時回頭再細看,才發現許多的自然描寫,都是為了塑造奇雅的價值觀,或是她價值觀的映射,無論何者,都是為奇雅的預謀謀殺鋪陳犯案的動機。因此,本文將嘗試透過小說的前後對照,釐清自然界生存現象的書寫和奇雅內在價值觀之間的關聯,為她最終的行動找到合理的呼應。

本文第一節為前言,簡述本文的研究背景、研究目的與章節架構;第二節至第四節為本文正文,分別討論三位人物和與之相關的自然生物,母狐與母親、狡猾的交配者與柴斯,及雌性螢火蟲與奇雅,並進一步探討他們對奇雅的預謀謀殺產生的影響;第五節為結論。

夕陽下的濕地

二、 母狐與母親

母親的離去讓奇雅發現,人類也會和其他物種一樣,會做出對生存最有利的選擇。

奇雅的母親雖然只在書中佔有短暫的篇幅,但無庸置疑是影響奇雅最重要的人物之一。母親美麗溫柔,又充滿藝術氣息,在童年時期給予奇雅關愛與安定,因此,母親於她六歲時離開家園的抉擇,一直讓她很困惑。

當母親不尋常的帶著箱子頭也不回的離開家時,奇雅的哥哥喬帝試圖安慰她,跟她說母親會回來,因為他說母親是不會丟下孩子的。不過,奇雅提醒喬帝,狐狸媽媽有時也會丟下她的寶寶,喬帝回答:

是沒錯,但那隻母狐狸的腿都被扯爛了。如果她想餵飽自己又餵飽小孩,最後一定會餓死。她只好先離開,把自己治好,等有辦法養小孩時再生上一窩。媽又沒挨餓,她會回來的。

哥哥喬帝跟年幼的奇雅解釋,母狐是因為覺得留在幼崽身邊會挨餓才離開,但母親沒有挨餓,所以她會回來。但喬帝沒提到父親對母親的長期家暴,跟母狐狸受重傷的情況其實有些類似,所以奇雅也一直對這個解釋半信半疑。要等到柴斯對奇雅強暴未遂後,過程中被暴力相向而身上一青一紫的她,才突然領悟了母親曾遭遇的痛苦:「我才不要過那種生活,我才不要每天都在想何時又會挨揍、哪裡又會挨揍。

喬帝先前解釋母狐之所以遺棄子女,是為了先治好自己的傷,等恢復健康後再回來照顧小狐狸,這是種保護自己的手段,現在的奇雅也清楚意識到,母親的離開,同樣也是保護自己的手段,是生存本能在極端環境下的無奈選擇。這個領悟使她不僅原諒了母親,更在奇雅心中種下了一個念頭:當生存受到威脅時,個人的道德準則也可能被迫讓步。這個念頭將在奇雅日後面臨柴斯的侵害時,成為她採取極端行動的重要心理基礎。母親的經歷和抉擇,無疑為奇雅自身的命運埋下了伏筆。

一隻狐狸往左邊看

三、 狡猾的交配者與柴斯

奇雅在十九歲時遇見柴斯,兩人交往長達兩至三年,但當柴斯在分手後還試圖強暴奇雅後,她才發現柴斯活脫是個狡猾的交配者,且在自然界中,狡猾的交配者獲得孤零零的下場屬於常態。

此刻的她坐在這間老木屋外讀著一本科學文摘。其中一篇跟繁殖策略有關的文章標題為〈狡猾的交配者〉……文章中有足以慰藉女性的部分。大自然不怕得罪人,因此,這些送出虛假訊號,或在雌性間拈花惹草的雄性,幾乎全落得孤零零的下場。

這段話揭示了自然界中一種狡猾的交配策略及其後果。許多物種的雄性個體為了爭取更多的交配機會,會採取欺騙的手段,向雌性發送虛假的信號,偽裝成更強大、更有吸引力的配偶。然而,那些「狡猾的交配者」最終往往被雌性所拋棄,在競爭中失敗。如同「因果報應」般,採取欺騙手段的個體,最終將因此付出代價。

雖然故事進行至此時,柴斯的行為仍不足以讓我們將「狡猾的交配者」與「柴斯」劃上等號,因為無法推敲柴斯對奇雅是否真的如此無情,但是回頭審閱後便可以篤定的推論,作者在這段中寫的「雄性獲得孤零零的下場」,就是為了柴斯而後的死亡埋設伏筆。

一切都不是意外:柴斯狡猾地提起了婚姻,以此作誘餌很快跟她上了床,然後又爲了別人丟下她。……他那艘花俏的遊艇,就像發情公鹿展示的蓬鬆頸毛和碩大鹿角:這些都是用來擊退其他雄性、吸引雌性的附屬器官。但她就跟媽一樣受到這類花招蒙騙:那些人就像伏擊的青蛙一樣是狡猾的交配者。

這段話正式確立了「狡猾的交配者」與「柴斯」之間的連結。正當奇雅以為他和柴斯的關係穩定、即將步入禮堂時,她才從地方報紙上發現柴斯已跟別人有婚約,這才想起曾經在書上讀到的「狡猾的交配者」。奇雅發現,柴斯的行為,和狡猾交配者的繁殖策略不謀而合。柴斯吹奏的口琴、開到她家門口的時髦遊艇、約會時裝滿美味食物的野餐籃,還有那即將跟奇雅結婚的說詞,都只是虛假的訊號,使奇雅不疑有他地上鉤,讓狡猾的雄性佔到便宜。

柴斯的所作所為,不只顛覆了奇雅對愛情和婚姻的憧憬,更讓奇雅將自己置於「自然法則的視角」下審視,並在「適者生存」的原則下做出了選擇。在奇雅看來,柴斯就像是狡猾的交配者,既然自然界中狡猾的交配者獲得孤零零的下場屬於常態,那麼柴斯最終的下場,其實也只是符合自然法則罷了。

由上方俯瞰沼澤,畫面中間有兩艘白色小船

四、 雌性螢火蟲與奇雅

在小說最末,讀者能從奇雅的詩作中得知,奇雅把自己喻為雌性螢火蟲。雌性螢火蟲誘殺雄性的現象,不僅為奇雅謀殺柴斯提供了直接靈感,更在象徵層面上賦予了她行動的合理性

奇雅曾觀察到雌性螢火蟲會改變發出的生物發光模式,以此誘騙不同種類的雄性靠近,然後加以吞食:

一開始牠送出由線和點組合成的合適訊號,吸引屬於自身種類的雄螢火蟲後交尾。接著牠發送出不同的訊號,於是有不同品種的螢火蟲飛向牠。……但那隻雌螢火蟲倏地往上用嘴逮住牠,把牠的六隻腳和兩片翅膀都嚼碎吞下。

這段話描述了雌螢火蟲捕食雄螢火蟲的過程。首先,雌螢火蟲會發出特定的光線信號,吸引同種的雄螢火蟲前來交配。然而,交配過後,雌螢火蟲會改變信號,吸引不同品種的雄螢火蟲前來。當這些雄螢火蟲接近時,雌螢火蟲會發動襲擊、一把咬住雄螢火蟲,並將其吞噬。

透過對螢火蟲行為的觀察,奇雅領悟到雌性擁有誘導和控制雄性的力量,並將螢火蟲視為雌性主導權的象徵。這種「誘惑—捕殺」的策略啟發了奇雅:作為女性,她同樣可以利用自己的魅力來吸引異性,但當異性對她構成威脅時,她也可以反擊以保護自己。

奇雅原本在被柴斯強暴未遂後,陷入了恐懼和無助之中。但螢火蟲的行為模式為奇雅找到了化解柴斯強暴威脅的路徑,最終她選擇主動出擊,用誘惑的力量將柴斯引入防火檯上的陷阱,為自己的人生奪回主導權。

河面橫倒一根大樹枝,上面站滿鵝媽媽和她的小鵝

五、 結論

綜上所述,迪莉婭.歐文斯在《沼澤女孩》中巧妙地將自然界的生存法則與人物的內心世界交織在一起,為女主角奇雅的行為提供了合理的解釋和動機。通過對母狐拋棄幼子、狡猾的雄性動物欺騙交配對象,和雌性螢火蟲誘殺異性等自然現象的洞察,奇雅逐漸構建起一套適應環境的道德價值觀,並為她的極端選擇提供了合理的解釋和動機。

迪莉婭藉助對荒野的書寫,展現了一個與世隔絕的女孩如何從大自然中汲取生存的智慧,並用這種智慧來審視人性、解讀人生。奇雅的故事揭示了一個令人不安卻又無法迴避的真相:在殘酷的現實面前,個人的道德準則有時不得不為生存本能讓步。這種價值觀雖然挑戰了社會規範,卻也反映了生命在困境中的韌性,和人類對生存本能的的追求。

儘管奇雅的行為在法律和道德上都難以被接受,但迪莉婭通過巧妙的自然隱喻,使其動機變得可以理解,引發了我們對文明與野性、道德與生存欲望的思考:我們在建構道德觀時,是否也應該考慮到生存的需求?個人在極端處境下的行為,是否應該完全以社會規範來衡量?《沼澤女孩》為讀者提供了一個獨特的視角,重新審視人性的複雜性,以及個體在極端處境下的道德抉擇。

ps. 小說在 2022 年有被翻拍成同名電影 Where the Crawdads Sing (沼澤謀殺案),我看完書後有找來看,拍得很不錯!雖然我看的時候已經沒有驚喜感,但我有朋友很喜歡。不想看書的話,推薦這部電影給你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