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rogress

離婚女子的旅行故事《享受吧一個人的旅行》讀書筆記

關於放下、寬恕與重生的心靈探索旅程

海莉 hallie /

Dec 13, 2024

讀書筆記:享受吧!一個人的旅行
讀書筆記:享受吧!一個人的旅行
讀書筆記:享受吧!一個人的旅行

我之所以看了這本書,是因為意外聽到 Tim Ferris 訪問作者的 Podcast,被她真誠的態度和如詩篇般的談吐打動。接著去看了她談「創作」的 TED 演講,也被她的幽默吸引,就這樣找來了她的書來閱讀。這本書在2006年出版後掀起旋風,在《紐約時報》暢銷書排行榜上停留了187週,更被改編成電影,由茱莉亞.羅勃茨 (Julia Roberts) 主演。

故事背景

作者 Elizabeth Gilbert 在三十多歲時,在紐約有著穩定的工作、房子,還有看似完美的婚姻。但在光鮮亮麗之下,內心的空虛感無法被這些外在成就填滿。

一場痛苦而漫長的離婚後,她陷入重度憂鬱,最後決定展開為期一年的靈魂探索之旅。

我只曉得,一生倉促的抉擇和混亂的激情所累積而成的後果,使我心力交瘁。在我前往義大利時,已是身心俱疲。我就像某個絕望的佃農所耕種的土壤,負擔過重,亟需休耕。

她在義大利用四個月療傷,學習放慢步調、享受生活;在印度的寺院裡每天凌晨三點起床冥想;最後在印尼峇里島尋找愛情與平衡。這趟旅程呼應了書名《Eat, Pray, Love》。

爭議與反思

不過,這本書也充滿爭議。批評者認為這不過是一個特權白人女性的自我放縱之旅,每個她筆下的「困境」都顯得矯情做作。

但我覺得痛苦不該被拿來比較。痛苦從來就不是用大小來衡量的,它是一種純粹的感受狀態。當我們深陷其中時,不論是被生活瑣事困擾,還是遭遇重大打擊,那種窒息般的感受都是真實的。每個人的痛苦都值得被理解。

我很喜歡作者在文字間流露的幽默與智慧。我在閱讀時,不只常常會心一笑,更在她赤裸裸的自我剖析中找到共鳴,同時反思自己,彷彿與一個朋友在深夜促膝長談。

《享受吧!一個人的旅行》為什麼能引起如此共鳴?我列出了書中談到了三個核心議題,且摘錄了幾個佳句,讓我們一起來欣賞吧!

01 社會期待與自我認同

當完美人生的框架成為一種束縛,我們該如何重新定義自己的幸福?

  • 年齡到了就該結婚生子的社會壓力

  • 看似成功的人生卻感到空虛

  • 對「完美人生」的定義產生質疑

有多少人說過,他們的孩子是自己生命中最大的成就與安慰?這是在危機時期或猶豫時刻得以仰賴的東西 —— 我這輩子倘若什麼也沒做,至少把孩子撫養得很好。

02 關係中的自我認知

在感情中,我們常常迷失在理想化的想像中,忘了看見真實的對方和自己。

  • 對愛情過度樂觀、看見對方的「潛力」而非現實

  • 在關係中迷失自我

我曾無數次愛上一個男人的最高潛能,而非愛上他本人,而後我久久(時而過久)緊抓住關係,等待這個男人爬升至自身的偉大。在愛情中,我多次成爲自己樂觀傾向的受害者。

03 靈性探索與自我療癒

在物質之外,人生更深層的意義究竟是什麼?我們又該如何找到內心的安定?

  • 學習放棄掌控一切、傾聽內心的聲音

  • 在孤獨中找到力量、能安然自處

  • 冥想與內觀的練習

「某天下午,在圖書室讀完內觀禪修法後,我思索自己一生花費多少時間像一條喘氣的大魚橫衝直撞,不是扭身逃開不舒服的痛苦,就是如飢似渴地撲向更多的愉悅。」

禱告是一種關係:我負有一半責任。我如想轉變,卻懶得表達自己確切想要的東西,那將如何發生?禱告有一半的好處是在於請求本身,在於提供一個姿態清晰、思慮成熟的意向,若不具備這些,你的請求和慾望都將軟弱無力。

「命運,我認為也是一種關係:神恩與自我努力之間所進行的競賽。有一半不在你的掌控,有一半絕對取決於你,你的行動讓你看見可評量的結果。人不完全是諸神的傀儡,也不完全是自身命運的掌舵者:兩者皆有。」

「我們在人生道路上奔馳而過,猶如馬戲班演員在並排奔跑的兩匹馬之間保持平衡———一腳騎著名叫「天命」的馬,一腳騎著名叫「自由意志」的馬。你每天必須問自己:哪匹馬是哪匹?我得停止爲哪匹馬煩惱,因為其不是由我來控制的,而哪匹馬則需要我集中心力駕馭?」

「我們四處尋找快樂,卻好比托爾斯泰故事中的乞丐,一輩子坐在一譚金子上,跟過路人討錢,卻不知財富始終在自己底下。你的財富、你的完美已存在自己內心。若想領取,你就得遠離繁亂的腦袋,捨棄自我的種種慾求,走入心的寂靜。」

這不是旅遊書,是一段心靈探索的旅程

每個人都在尋找安定、快樂的方式,但答案往往藏在我們最意想不到的地方。這不是一本旅遊書,也不只是一本回憶錄。它是一段心靈探索的旅程,讓我們看到一個不完美但真誠的靈魂,如何重新找到生命的平衡。

透過作者的故事,或許能啟發我們重新審視那些重要的關係——與他人、與命運、與自己的關係,在紛亂中找到內在的寧靜。

我之所以看了這本書,是因為意外聽到 Tim Ferris 訪問作者的 Podcast,被她真誠的態度和如詩篇般的談吐打動。接著去看了她談「創作」的 TED 演講,也被她的幽默吸引,就這樣找來了她的書來閱讀。這本書在2006年出版後掀起旋風,在《紐約時報》暢銷書排行榜上停留了187週,更被改編成電影,由茱莉亞.羅勃茨 (Julia Roberts) 主演。

故事背景

作者 Elizabeth Gilbert 在三十多歲時,在紐約有著穩定的工作、房子,還有看似完美的婚姻。但在光鮮亮麗之下,內心的空虛感無法被這些外在成就填滿。

一場痛苦而漫長的離婚後,她陷入重度憂鬱,最後決定展開為期一年的靈魂探索之旅。

我只曉得,一生倉促的抉擇和混亂的激情所累積而成的後果,使我心力交瘁。在我前往義大利時,已是身心俱疲。我就像某個絕望的佃農所耕種的土壤,負擔過重,亟需休耕。

她在義大利用四個月療傷,學習放慢步調、享受生活;在印度的寺院裡每天凌晨三點起床冥想;最後在印尼峇里島尋找愛情與平衡。這趟旅程呼應了書名《Eat, Pray, Love》。

爭議與反思

不過,這本書也充滿爭議。批評者認為這不過是一個特權白人女性的自我放縱之旅,每個她筆下的「困境」都顯得矯情做作。

但我覺得痛苦不該被拿來比較。痛苦從來就不是用大小來衡量的,它是一種純粹的感受狀態。當我們深陷其中時,不論是被生活瑣事困擾,還是遭遇重大打擊,那種窒息般的感受都是真實的。每個人的痛苦都值得被理解。

我很喜歡作者在文字間流露的幽默與智慧。我在閱讀時,不只常常會心一笑,更在她赤裸裸的自我剖析中找到共鳴,同時反思自己,彷彿與一個朋友在深夜促膝長談。

《享受吧!一個人的旅行》為什麼能引起如此共鳴?我列出了書中談到了三個核心議題,且摘錄了幾個佳句,讓我們一起來欣賞吧!

01 社會期待與自我認同

當完美人生的框架成為一種束縛,我們該如何重新定義自己的幸福?

  • 年齡到了就該結婚生子的社會壓力

  • 看似成功的人生卻感到空虛

  • 對「完美人生」的定義產生質疑

有多少人說過,他們的孩子是自己生命中最大的成就與安慰?這是在危機時期或猶豫時刻得以仰賴的東西 —— 我這輩子倘若什麼也沒做,至少把孩子撫養得很好。

02 關係中的自我認知

在感情中,我們常常迷失在理想化的想像中,忘了看見真實的對方和自己。

  • 對愛情過度樂觀、看見對方的「潛力」而非現實

  • 在關係中迷失自我

我曾無數次愛上一個男人的最高潛能,而非愛上他本人,而後我久久(時而過久)緊抓住關係,等待這個男人爬升至自身的偉大。在愛情中,我多次成爲自己樂觀傾向的受害者。

03 靈性探索與自我療癒

在物質之外,人生更深層的意義究竟是什麼?我們又該如何找到內心的安定?

  • 學習放棄掌控一切、傾聽內心的聲音

  • 在孤獨中找到力量、能安然自處

  • 冥想與內觀的練習

「某天下午,在圖書室讀完內觀禪修法後,我思索自己一生花費多少時間像一條喘氣的大魚橫衝直撞,不是扭身逃開不舒服的痛苦,就是如飢似渴地撲向更多的愉悅。」

禱告是一種關係:我負有一半責任。我如想轉變,卻懶得表達自己確切想要的東西,那將如何發生?禱告有一半的好處是在於請求本身,在於提供一個姿態清晰、思慮成熟的意向,若不具備這些,你的請求和慾望都將軟弱無力。

「命運,我認為也是一種關係:神恩與自我努力之間所進行的競賽。有一半不在你的掌控,有一半絕對取決於你,你的行動讓你看見可評量的結果。人不完全是諸神的傀儡,也不完全是自身命運的掌舵者:兩者皆有。」

「我們在人生道路上奔馳而過,猶如馬戲班演員在並排奔跑的兩匹馬之間保持平衡———一腳騎著名叫「天命」的馬,一腳騎著名叫「自由意志」的馬。你每天必須問自己:哪匹馬是哪匹?我得停止爲哪匹馬煩惱,因為其不是由我來控制的,而哪匹馬則需要我集中心力駕馭?」

「我們四處尋找快樂,卻好比托爾斯泰故事中的乞丐,一輩子坐在一譚金子上,跟過路人討錢,卻不知財富始終在自己底下。你的財富、你的完美已存在自己內心。若想領取,你就得遠離繁亂的腦袋,捨棄自我的種種慾求,走入心的寂靜。」

這不是旅遊書,是一段心靈探索的旅程

每個人都在尋找安定、快樂的方式,但答案往往藏在我們最意想不到的地方。這不是一本旅遊書,也不只是一本回憶錄。它是一段心靈探索的旅程,讓我們看到一個不完美但真誠的靈魂,如何重新找到生命的平衡。

透過作者的故事,或許能啟發我們重新審視那些重要的關係——與他人、與命運、與自己的關係,在紛亂中找到內在的寧靜。

我之所以看了這本書,是因為意外聽到 Tim Ferris 訪問作者的 Podcast,被她真誠的態度和如詩篇般的談吐打動。接著去看了她談「創作」的 TED 演講,也被她的幽默吸引,就這樣找來了她的書來閱讀。這本書在2006年出版後掀起旋風,在《紐約時報》暢銷書排行榜上停留了187週,更被改編成電影,由茱莉亞.羅勃茨 (Julia Roberts) 主演。

故事背景

作者 Elizabeth Gilbert 在三十多歲時,在紐約有著穩定的工作、房子,還有看似完美的婚姻。但在光鮮亮麗之下,內心的空虛感無法被這些外在成就填滿。

一場痛苦而漫長的離婚後,她陷入重度憂鬱,最後決定展開為期一年的靈魂探索之旅。

我只曉得,一生倉促的抉擇和混亂的激情所累積而成的後果,使我心力交瘁。在我前往義大利時,已是身心俱疲。我就像某個絕望的佃農所耕種的土壤,負擔過重,亟需休耕。

她在義大利用四個月療傷,學習放慢步調、享受生活;在印度的寺院裡每天凌晨三點起床冥想;最後在印尼峇里島尋找愛情與平衡。這趟旅程呼應了書名《Eat, Pray, Love》。

爭議與反思

不過,這本書也充滿爭議。批評者認為這不過是一個特權白人女性的自我放縱之旅,每個她筆下的「困境」都顯得矯情做作。

但我覺得痛苦不該被拿來比較。痛苦從來就不是用大小來衡量的,它是一種純粹的感受狀態。當我們深陷其中時,不論是被生活瑣事困擾,還是遭遇重大打擊,那種窒息般的感受都是真實的。每個人的痛苦都值得被理解。

我很喜歡作者在文字間流露的幽默與智慧。我在閱讀時,不只常常會心一笑,更在她赤裸裸的自我剖析中找到共鳴,同時反思自己,彷彿與一個朋友在深夜促膝長談。

《享受吧!一個人的旅行》為什麼能引起如此共鳴?我列出了書中談到了三個核心議題,且摘錄了幾個佳句,讓我們一起來欣賞吧!

01 社會期待與自我認同

當完美人生的框架成為一種束縛,我們該如何重新定義自己的幸福?

  • 年齡到了就該結婚生子的社會壓力

  • 看似成功的人生卻感到空虛

  • 對「完美人生」的定義產生質疑

有多少人說過,他們的孩子是自己生命中最大的成就與安慰?這是在危機時期或猶豫時刻得以仰賴的東西 —— 我這輩子倘若什麼也沒做,至少把孩子撫養得很好。

02 關係中的自我認知

在感情中,我們常常迷失在理想化的想像中,忘了看見真實的對方和自己。

  • 對愛情過度樂觀、看見對方的「潛力」而非現實

  • 在關係中迷失自我

我曾無數次愛上一個男人的最高潛能,而非愛上他本人,而後我久久(時而過久)緊抓住關係,等待這個男人爬升至自身的偉大。在愛情中,我多次成爲自己樂觀傾向的受害者。

03 靈性探索與自我療癒

在物質之外,人生更深層的意義究竟是什麼?我們又該如何找到內心的安定?

  • 學習放棄掌控一切、傾聽內心的聲音

  • 在孤獨中找到力量、能安然自處

  • 冥想與內觀的練習

「某天下午,在圖書室讀完內觀禪修法後,我思索自己一生花費多少時間像一條喘氣的大魚橫衝直撞,不是扭身逃開不舒服的痛苦,就是如飢似渴地撲向更多的愉悅。」

禱告是一種關係:我負有一半責任。我如想轉變,卻懶得表達自己確切想要的東西,那將如何發生?禱告有一半的好處是在於請求本身,在於提供一個姿態清晰、思慮成熟的意向,若不具備這些,你的請求和慾望都將軟弱無力。

「命運,我認為也是一種關係:神恩與自我努力之間所進行的競賽。有一半不在你的掌控,有一半絕對取決於你,你的行動讓你看見可評量的結果。人不完全是諸神的傀儡,也不完全是自身命運的掌舵者:兩者皆有。」

「我們在人生道路上奔馳而過,猶如馬戲班演員在並排奔跑的兩匹馬之間保持平衡———一腳騎著名叫「天命」的馬,一腳騎著名叫「自由意志」的馬。你每天必須問自己:哪匹馬是哪匹?我得停止爲哪匹馬煩惱,因為其不是由我來控制的,而哪匹馬則需要我集中心力駕馭?」

「我們四處尋找快樂,卻好比托爾斯泰故事中的乞丐,一輩子坐在一譚金子上,跟過路人討錢,卻不知財富始終在自己底下。你的財富、你的完美已存在自己內心。若想領取,你就得遠離繁亂的腦袋,捨棄自我的種種慾求,走入心的寂靜。」

這不是旅遊書,是一段心靈探索的旅程

每個人都在尋找安定、快樂的方式,但答案往往藏在我們最意想不到的地方。這不是一本旅遊書,也不只是一本回憶錄。它是一段心靈探索的旅程,讓我們看到一個不完美但真誠的靈魂,如何重新找到生命的平衡。

透過作者的故事,或許能啟發我們重新審視那些重要的關係——與他人、與命運、與自己的關係,在紛亂中找到內在的寧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