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rogress

《我們是真正的朋友》閃耀理論,為何我們不能再忽略友誼

如果你不閃耀,我也無法發光

海莉 hallie /

2022/11/21

我們是真正的朋友》這本書,敘述的是兩個女性朋友成為莫逆之交,後來形同陌路,最後重新交好的故事。書中不只寫出兩人的相處過程,也寫出一路上對建立友誼、維繫友誼,還有修補友誼的體悟。其中,她們發明的「閃耀理論」,更是掀起一波風潮,凝聚了一股共好的力量。

閃耀理論 Shine Theory

閃耀理論是本書的一大量點,這是共同作者「安」和「艾密娜托」創造的詞彙。內容是 :「如果你不閃耀,我也無法發光。」 ( “I don’t shine if you don’t shine.” )

「閃耀理論的起點是 : 拒絕比較和競爭心態,不把對方當成衡量自己的標準,不讓忌妒感摧毀友情。」當朋友過得好時,你會由衷為他們驕傲歡呼;當朋友有難,則在旁邊加油打氣。或是一起努力想辦法解決問題。這麼做,某種程度也是在解放自己。

舉長跑運動員沙蘭.弗拉納根 Shalane Flanagan 為例。她在贏得 2017 年紐約市馬拉松賽後,因為發現沒有女性長跑運動的社團,而投身訓練其他 11 名女選手。這非常違反直覺,因為這門運動的競爭者不多,她大可獨占鰲頭,但她卻選擇投入時間,傾囊傳授訓練技巧。後來,這個團體的每個人都入選奧運,紐約時報稱此為「莎蘭效應」,證明了與別人攜手合作,能互相砥礪、創造奇蹟。

把焦點從自己身上移開,去給予,在關係中互助互補,能使雙方都邁向更優質與自信的狀態。很喜歡諮商心理師李家雯,在推薦序中寫的這句話 : 「群星總是一同閃耀而更顯明亮,而自信的氣場就會在一同閃耀時釋放、傳遞。

如果你不閃耀,我也無法發光。
四個女生朋友們在草皮上野餐,開心地大笑

友誼的特徵 : 讓山峰不再高聳

傳播學教授艾蜜莉.蘭根說,親密的朋友關係有些特徵與穩定的家庭並無二致。

第一,有依戀關係的朋友希望能常常見到對方,知道對方的生活發生什麼事情。

第二,朋友為彼此提供安全堡壘,因此他可以去結交其他朋友、談戀愛、找工作等任何事情,因為你相信朋友會一直在身邊陪伴你,不會因為其他關係而淡化。

第三,他們為彼此提供避風港,當人生碰到不順遂的事情,可以依賴朋友忠心耿耿的幫忙。

關於第三點,書中有個故事讓我印象很深刻,就是在共同作者艾米納托罹癌開刀時,有朋友從頭到尾在手術室外等候,朋友們甚至「安排班表」!! 在他恢復期間輪流送餐、輪流送她進進出出醫院。

很喜歡這句話 : 「友誼是抵禦人生颶風的真實保單」。朋友不僅能化解孤單,更能在你在覺得世界瓦解時,有個堅強的後盾,把問題變得不再那麼困難。就如同書中提到的這個真實、卻浪漫的研究 : 山峰的陡峭程度,在斜伴攀登的人眼中,將不再那麼高聳。

因此,作者提醒我們,即使生活忙碌,或是有很多問題要處理,也要挪出時間為友誼付出心力。因為雖然友誼占用時間、會帶來挑戰,但也會帶來支持、幫助和快樂。

山峰的陡峭程度,在斜伴攀登的人眼中,將不再那麼高聳。
太陽下,兩個人爬著白雪靄靄的山

為什麼友誼最常被忽略 ?

在《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》這本書中,有蠻大篇幅在討論人際關係。當中提到,成功的大企業家很會經營他們的事業,但往往忽略了經營人際關係,私生活一片慘淡。許多人和妻子離婚、與自己的孩子疏遠,也缺少沒有利益關係的朋友。這樣缺少人際關係的生活,到頭來並不會快樂。根據 2017 年心理學教授威廉 喬皮克的研究顯示,臨終的病人的五大遺憾之一,就是與朋友失去聯繫。

人際關係很重要,但努力經營關係的成果,並不像多投入一小時在學習上,能夠得到「即時的效果」,或是多加班工作,就可能可以夠獲得升遷、加薪、獎金等「實質的回饋」。人際關係是長期的投資,且報酬往往無形。也許少回一趟家,少跟朋友吃一頓飯看起來無關緊要,但當我們一次次的在他們的人生中缺席,彼此關係就會越來越生疏。因此,就像是定期定額的買入 ETF 一樣,我們也別忘了定期投資時間在家人朋友上,因為它所帶來的成效,同樣是好幾年之後才會真正被凸顯出來。

不過如同書中提到的,在所有人際關係中,友誼最不被重視。我想原因之一,是因為大部分人會這樣排序 : 家人 ≥ 戀人 > 朋友。不過我想這並不意味著當時間變少時,我們就理所當然的刪掉朋友,而是應該這樣思考 : 「因為我也很重視友誼,所以我不論多忙都會空出一段時間來經營。」

可以問自己兩個問題 : 1. 這帶來的快樂和長期效果,是否比我多工作一個下午還要大? 還有 2. 十年後的自己回想起這一天,會希望想到什麼? ( eg. 是一片空白,在埋首讀書工作或看 Netflix, lol,還是約好友吃飯出遊 ? )  這種兩種思考模式對我來說都很受用,也不只能夠應用在人際關係上。

兩個長髮女生的背影,前方有著美麗的湖泊和山脈

其他書中對友誼的建議 :

  • 友誼剛建立的時候,是最脆弱的,需要刻意保持聯絡。

  • 不要當社交伸手牌。不論你是內向還是外向,都可以主動出擊、制定計畫。

  • 結交同樣也在尋尋覓覓的人,好過擠進本來就關係緊密的小團體,或結識已長久在當地深耕的人。

  • 社群媒體的友誼並不健全。潛水偷看朋友的社群帳號,自以為了解全貌,只是為自己找個不需當面對話的藉口。

  • 遷就是必然的,重要的是不願放棄彼此。

  • 我們可以選擇忽略友情,或是將它提升到與婚姻、家庭和事業同等的地位。

結語 : 如何找到「大朋友」

書中用「大朋友」Big Friends 來比喻「真正的朋友」,也就是能相知相惜,激勵彼此成長的朋友。我很喜歡作家林靜茹在推薦序中給的建議 : 「如果不知道怎麼照到那個『他』,就去學習或在興趣的路程上尋找吧 ! 當一個人懂得提升自己,自然會有開放的心胸,迎接其他的生命。

當我們不斷往外拓展自己的知識、學習領域,我們能接觸到的人就會越多,我們累積的能量和故事也會越多。這麼做不只能使聊天的內容更加多元、有內涵,更能用一顆謙虛包容的心,接納不同的價值觀。而且我們結交的朋友,往往反映出我們自己的樣貌,因此我相信、也要努力實踐這句話 : 唯有先把自己變成一個有趣的人,才會吸引到一樣有趣的人。

祝我們都能找到更多的「大朋友們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