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最高自主學習法》讀書心得 : 最完整的自學地圖
打下紮實的學習觀念,一步步拆解自學的步驟
海莉 hallie /
May 29, 2022
無論是學生還是職場工作者,每天無不被海量資訊給淹沒,透過本書的四大部分,你可以發展出最適合自己的自學計畫,用最快、最有效的方式達到學習目的。
這本書在說什麼?
《最高自主學習法》的作者是心理學家彼得.霍林斯(Peter Hollins),他長年鑽研人類的表現極限,並在各大學院及公司行號教導相關技巧,帶領人們學習、克服拖延,並走向成功。
這本書是介紹「學習的觀念和大脈絡」,從破除對學習的迷思開始,到制訂宏觀計畫、微觀計畫,以及最後探索障礙與失敗,可以為學習之路打下扎實的基礎,是一本自學的入門指南。
不過因為這本書講的範圍很廣,很多地方沒辦法提供更詳盡的使用方式,所以在這篇文章中的第三部分 : 「4個方法鞏固記憶」,我會引用我這篇文章〈真希望 12 歲就懂 ! 劍橋大學醫學生的學習方法〉,這是海莉我在上完 Youtuber “Ali Abdaal" 的 "How to study” 課程後所摘錄的重點 ! ( 可以先把那篇存起來,看完這篇「學習的大綱」再去看「細部的方法」~ ) 那我們就開始吧 !!
文章目錄 :
必要條件的迷思
6步驟搞定宏觀計畫
4個方法鞏固記憶
學習策略
拖延的惡性循環
從失敗中得到靈感
一、必要條件的迷思
學習其實沒有必要條件。只是我們常拿這些想法當作擋箭牌 :
學習需要天生的智力或才能。其實天賦只是決定學習成敗的一小部分,「心態」才是成功與失敗的學習者之間最大的區別。抱持著成長型心態,相信你的大腦會隨著使用而成長,就能學得越快、越好。
需要特定的學習方式。這個迷思可以為表現不佳的學生 (或自己) 辯解。但實驗已經證實,就算以你喜歡的方式學習一份教材,也不會讓你學得更好。無論個人的喜好,當教材以「最適合被學習」的形式呈現時,學習效果才會最好。
需要特定的動機。就像我們永遠不會有「想讀書的fu」一樣,學習是一項困難的工作,需要時間和努力,會使我們感到不舒服。雖然學習並不總是有趣,但它不是只有在感覺良好時才能做的事情。
需要一定的時間。著名的一萬小時的定律不夠完整,學習的成效不該是用「總時間」來衡量,透過《刻意練習》,我們能節省許多時間,更有效率的達到目標。
人們在自我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心理障礙,甚至與學習過程本身無關。
二、6步驟搞定宏觀計畫
在破除學習的迷思後,我們就沒有理由不開始擬定「宏觀計畫」。你要檢視你的總體學習目標和目的,確保依照自己想要的方式來安排時間。制定宏觀計畫的步驟如下 :
你要學什麼? ( 考量自己的興趣及擅長的部份 )
分析你的知識落差
填補知識落差的方法 ( 線上課、實體課? 考慮自己的學習偏好 )
繪製你的學習藍圖 ( 課程、書籍,需要的檢定認證 )
制訂可衡量的目標 ( 訂下時程表、可衡量的指標 ex.深度工作的時數 )
留時間反思 ( 每週、每月做覆盤,評估自己是否以最大的潛能在進步 )
三、4個方法鞏固記憶
制定好學習目標後,你還要用對方法,以確保「花費的時間」可以創造出你「想要的結果」。也就是能理解所學的知識,並將它們轉換成長期記憶。以下提供書中的4個方法。
1. 換句話說
用自己的話重新把學到的東西講一次、或寫一次,也就是用「費曼學習法」。在重述的同時,我們需要仔細考慮資訊的含意,從而使這些資訊在腦海中更加牢固,跟反覆抄寫完全不同。
2. 建立連結
在遇到不熟悉的概念時,可以透過「例子」和「類比」,把概念和舊有的知識連結起來。這麼做的同時能讓我們發現知識落差,迫使我們把不順的地方搞懂,對資訊有更深的理解。
想不通但努力想搞懂的,都請建立自己具體的例子。
3. 主動提取、測驗
被動接收只會累積資訊,想要真正得到資訊,就需要「主動提取」。考試、回想,都是主動提取知識、鞏固記憶的方式。
( 書中有介紹「閃示卡」的使用方法,可以在〈劍橋大學醫學生的學習方法〉找到,而且還有提供可以應用在 Notion 裡的簡單方法呦 ! )
4. 間隔式複習
會使用閃示卡等主動提取資訊的工具還不夠,還需要安排好時間分散複習。
間隔式複習的概念是,對學習和記憶來說,每天花五分鐘遠勝於每周花一小時。我們應該著重在學習的頻率,而不是持續的時間。學習就像是在鍛鍊肌肉,一定要有時間喘息,才能記得更牢固。
( 這部分書中只有簡單說明間隔複習的「好處」,沒有提到完善的時間規劃「方法」。如果想看安排複習時間更詳細的方法,同樣請參考那篇文章 !! ps. 超酷,從來沒想過 ! )
四、學習策略
了解到如何讓大腦充滿資訊後,還可以用一些策略來支持自己學習。
1. 番茄鐘學習法
最常見的做法是,工作25分鐘,接著放鬆5分鐘,這樣為一個循環。連續執行4個循環後休息長一點。或是進階一點,工作50分鐘,放鬆10分鐘,再工作50分,然後休息30分。重要的是,番茄時間是不能被中斷的,如果被打斷,就要重新開始。這25分鐘不長不短,恰好可以維持我們的注意力,也因為門檻很低,讓人更有毅力堅持,在期間內保持專注。
2. 改變地點
學習很仰賴當下的情境。這意味著我們四周環境和地點也會被登入為記憶的一部分。在不同的地點和環境中學習同一份教材,就好像是創造出好幾組鉤子,讓資訊牢牢地與大腦鉤住。所以在學習相同的資訊時,你應該時常改變地點,如果不能,那就改變你桌上的東西、你聽的音樂,任何影響你五種感官東西。刺激物的變化越多,資訊在大腦裡紮的根就越多。
五、拖延的惡性循環
當我們擬定好宏觀計畫,也應用了能讓資訊轉為長期記憶的方法,更加入了策略來支持這些方法後,還剩一個同樣重要的環節,那就擊退你的自我懷疑、焦慮,和我們最容易因此怠惰的普遍慣性。我們拖延的惡性迴圈大致上如下 :
對事情沒幫助的假設和虛構的規則 ( 人生苦短應該選擇快樂、我還沒準備好,我不想失敗、被批判 )
增加不適 ( 這也太無聊了吧 ! )
替拖延找藉口,減輕心理上的不痛快 ( 何況等等還要做....、天氣太熱了、我太累了、現在還沒心情、我等做完xxx再開始 )
用其他逃避的行動來減緩心理上的抗拒 ( 仍不想要一事無成,所以做些有生產力的事情 ex. 打掃、整理,或看個電影分散注意力 )
負面與正面的後果 ( 打掃讓心裡比較舒坦,但沒完成應該完成的事 )
我們都要警惕自己,拖延只會造成惡性循環,所以從一開始就要阻斷它。可以用《強大內心的自我對話習慣》中的方法,像是「當一隻牆壁上的蒼蠅」、「善用書寫的力量」,以抽離自己的情緒,釐清為何而做、完成的好處,讓自己重拾動力。
真正的挑戰其實在於擊退你的自我懷疑、焦慮,和我們最容易因此怠惰的普遍慣性。
六、從失敗中得到靈感
汲取歷史名人和科學先驅的失敗和奮鬥經驗,至關重要卻常被忽略,大部分人認為這和學習的成果沒有關係。不過,他人失敗的經驗,可以為我們校正觀點、衡量自己的處境,讓我們擁有預測和克服失敗的能力。
教科書上只會寫出成功人士的偉大成就,讓讀者有種「他們天生就是這麼優秀」的錯覺,不相信自己能和他們一樣成功,但我們沒看到的,是成功背後的出身背景、經歷,或是不斷失敗的過程。
有個有趣的實驗顯示,看過「天才困境奮鬥史」的學生,比較傾向相信偉人跟他們一樣都是普通人,會不斷的經歷失敗,這些學生在學期末都得到較佳的成績。相反的,只讀一般教科書的學生,傾向把自己的掙扎看作是自己的愚笨,因此成績較差。
所以我得出這樣的結論 : 多看名人傳記。過去我都是帶著目的在選書,總是傾向挑選提高效率、自我成長、投資理財等,有很明確「主題」的書籍,略過自傳、傳記類的書,但現在我改觀了。看名人傳記,可以從他們的一言一行中學習做人處事,從他們的挫敗中校正自己的價值觀,從他們的奮鬥中獲得不怕失敗的勇氣。他們寶貴的人生經驗和教訓,和「有主題」的書籍同樣值得細細品味。
無論你的目標是什麼,很重要的是記得失敗並非表示你不夠聰明或不夠厲害,它只是代表你得不斷嘗試,就像在你之前那些無數成功人士所做的事。
結語
複習一下文章的重點 :
必要條件的迷思
6步驟搞定宏觀計畫
4個方法鞏固記憶
學習策略
拖延的惡性循環
從失敗中得到靈感
這本《最高自主學習法》宛如是「學習的地圖」,提供從訂定計畫、到執行計畫中可用的方法,也提醒我們學習沒有必要條件,以即可以從他人的奮鬥史中得到成長的養分等,是自學很好的指導方針。
但如果你想看從頭到尾都在講「實際學習方法」的文章,可以參考〈真希望 12 歲就懂 ! 劍橋大學醫學生的學習方法〉,Ali 統整了他在念劍橋大學醫學院時,所實際使用的讀書技巧,從第一步如何理解,到善用遺忘曲線來排定讀書進度、鞏固記憶,最後講到如何保持學習時的專注。
無論是學生還是職場工作者,每天無不被海量資訊給淹沒,透過本書的四大部分,你可以發展出最適合自己的自學計畫,用最快、最有效的方式達到學習目的。
這本書在說什麼?
《最高自主學習法》的作者是心理學家彼得.霍林斯(Peter Hollins),他長年鑽研人類的表現極限,並在各大學院及公司行號教導相關技巧,帶領人們學習、克服拖延,並走向成功。
這本書是介紹「學習的觀念和大脈絡」,從破除對學習的迷思開始,到制訂宏觀計畫、微觀計畫,以及最後探索障礙與失敗,可以為學習之路打下扎實的基礎,是一本自學的入門指南。
不過因為這本書講的範圍很廣,很多地方沒辦法提供更詳盡的使用方式,所以在這篇文章中的第三部分 : 「4個方法鞏固記憶」,我會引用我這篇文章〈真希望 12 歲就懂 ! 劍橋大學醫學生的學習方法〉,這是海莉我在上完 Youtuber “Ali Abdaal" 的 "How to study” 課程後所摘錄的重點 ! ( 可以先把那篇存起來,看完這篇「學習的大綱」再去看「細部的方法」~ ) 那我們就開始吧 !!
文章目錄 :
必要條件的迷思
6步驟搞定宏觀計畫
4個方法鞏固記憶
學習策略
拖延的惡性循環
從失敗中得到靈感
一、必要條件的迷思
學習其實沒有必要條件。只是我們常拿這些想法當作擋箭牌 :
學習需要天生的智力或才能。其實天賦只是決定學習成敗的一小部分,「心態」才是成功與失敗的學習者之間最大的區別。抱持著成長型心態,相信你的大腦會隨著使用而成長,就能學得越快、越好。
需要特定的學習方式。這個迷思可以為表現不佳的學生 (或自己) 辯解。但實驗已經證實,就算以你喜歡的方式學習一份教材,也不會讓你學得更好。無論個人的喜好,當教材以「最適合被學習」的形式呈現時,學習效果才會最好。
需要特定的動機。就像我們永遠不會有「想讀書的fu」一樣,學習是一項困難的工作,需要時間和努力,會使我們感到不舒服。雖然學習並不總是有趣,但它不是只有在感覺良好時才能做的事情。
需要一定的時間。著名的一萬小時的定律不夠完整,學習的成效不該是用「總時間」來衡量,透過《刻意練習》,我們能節省許多時間,更有效率的達到目標。
人們在自我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心理障礙,甚至與學習過程本身無關。
二、6步驟搞定宏觀計畫
在破除學習的迷思後,我們就沒有理由不開始擬定「宏觀計畫」。你要檢視你的總體學習目標和目的,確保依照自己想要的方式來安排時間。制定宏觀計畫的步驟如下 :
你要學什麼? ( 考量自己的興趣及擅長的部份 )
分析你的知識落差
填補知識落差的方法 ( 線上課、實體課? 考慮自己的學習偏好 )
繪製你的學習藍圖 ( 課程、書籍,需要的檢定認證 )
制訂可衡量的目標 ( 訂下時程表、可衡量的指標 ex.深度工作的時數 )
留時間反思 ( 每週、每月做覆盤,評估自己是否以最大的潛能在進步 )
三、4個方法鞏固記憶
制定好學習目標後,你還要用對方法,以確保「花費的時間」可以創造出你「想要的結果」。也就是能理解所學的知識,並將它們轉換成長期記憶。以下提供書中的4個方法。
1. 換句話說
用自己的話重新把學到的東西講一次、或寫一次,也就是用「費曼學習法」。在重述的同時,我們需要仔細考慮資訊的含意,從而使這些資訊在腦海中更加牢固,跟反覆抄寫完全不同。
2. 建立連結
在遇到不熟悉的概念時,可以透過「例子」和「類比」,把概念和舊有的知識連結起來。這麼做的同時能讓我們發現知識落差,迫使我們把不順的地方搞懂,對資訊有更深的理解。
想不通但努力想搞懂的,都請建立自己具體的例子。
3. 主動提取、測驗
被動接收只會累積資訊,想要真正得到資訊,就需要「主動提取」。考試、回想,都是主動提取知識、鞏固記憶的方式。
( 書中有介紹「閃示卡」的使用方法,可以在〈劍橋大學醫學生的學習方法〉找到,而且還有提供可以應用在 Notion 裡的簡單方法呦 ! )
4. 間隔式複習
會使用閃示卡等主動提取資訊的工具還不夠,還需要安排好時間分散複習。
間隔式複習的概念是,對學習和記憶來說,每天花五分鐘遠勝於每周花一小時。我們應該著重在學習的頻率,而不是持續的時間。學習就像是在鍛鍊肌肉,一定要有時間喘息,才能記得更牢固。
( 這部分書中只有簡單說明間隔複習的「好處」,沒有提到完善的時間規劃「方法」。如果想看安排複習時間更詳細的方法,同樣請參考那篇文章 !! ps. 超酷,從來沒想過 ! )
四、學習策略
了解到如何讓大腦充滿資訊後,還可以用一些策略來支持自己學習。
1. 番茄鐘學習法
最常見的做法是,工作25分鐘,接著放鬆5分鐘,這樣為一個循環。連續執行4個循環後休息長一點。或是進階一點,工作50分鐘,放鬆10分鐘,再工作50分,然後休息30分。重要的是,番茄時間是不能被中斷的,如果被打斷,就要重新開始。這25分鐘不長不短,恰好可以維持我們的注意力,也因為門檻很低,讓人更有毅力堅持,在期間內保持專注。
2. 改變地點
學習很仰賴當下的情境。這意味著我們四周環境和地點也會被登入為記憶的一部分。在不同的地點和環境中學習同一份教材,就好像是創造出好幾組鉤子,讓資訊牢牢地與大腦鉤住。所以在學習相同的資訊時,你應該時常改變地點,如果不能,那就改變你桌上的東西、你聽的音樂,任何影響你五種感官東西。刺激物的變化越多,資訊在大腦裡紮的根就越多。
五、拖延的惡性循環
當我們擬定好宏觀計畫,也應用了能讓資訊轉為長期記憶的方法,更加入了策略來支持這些方法後,還剩一個同樣重要的環節,那就擊退你的自我懷疑、焦慮,和我們最容易因此怠惰的普遍慣性。我們拖延的惡性迴圈大致上如下 :
對事情沒幫助的假設和虛構的規則 ( 人生苦短應該選擇快樂、我還沒準備好,我不想失敗、被批判 )
增加不適 ( 這也太無聊了吧 ! )
替拖延找藉口,減輕心理上的不痛快 ( 何況等等還要做....、天氣太熱了、我太累了、現在還沒心情、我等做完xxx再開始 )
用其他逃避的行動來減緩心理上的抗拒 ( 仍不想要一事無成,所以做些有生產力的事情 ex. 打掃、整理,或看個電影分散注意力 )
負面與正面的後果 ( 打掃讓心裡比較舒坦,但沒完成應該完成的事 )
我們都要警惕自己,拖延只會造成惡性循環,所以從一開始就要阻斷它。可以用《強大內心的自我對話習慣》中的方法,像是「當一隻牆壁上的蒼蠅」、「善用書寫的力量」,以抽離自己的情緒,釐清為何而做、完成的好處,讓自己重拾動力。
真正的挑戰其實在於擊退你的自我懷疑、焦慮,和我們最容易因此怠惰的普遍慣性。
六、從失敗中得到靈感
汲取歷史名人和科學先驅的失敗和奮鬥經驗,至關重要卻常被忽略,大部分人認為這和學習的成果沒有關係。不過,他人失敗的經驗,可以為我們校正觀點、衡量自己的處境,讓我們擁有預測和克服失敗的能力。
教科書上只會寫出成功人士的偉大成就,讓讀者有種「他們天生就是這麼優秀」的錯覺,不相信自己能和他們一樣成功,但我們沒看到的,是成功背後的出身背景、經歷,或是不斷失敗的過程。
有個有趣的實驗顯示,看過「天才困境奮鬥史」的學生,比較傾向相信偉人跟他們一樣都是普通人,會不斷的經歷失敗,這些學生在學期末都得到較佳的成績。相反的,只讀一般教科書的學生,傾向把自己的掙扎看作是自己的愚笨,因此成績較差。
所以我得出這樣的結論 : 多看名人傳記。過去我都是帶著目的在選書,總是傾向挑選提高效率、自我成長、投資理財等,有很明確「主題」的書籍,略過自傳、傳記類的書,但現在我改觀了。看名人傳記,可以從他們的一言一行中學習做人處事,從他們的挫敗中校正自己的價值觀,從他們的奮鬥中獲得不怕失敗的勇氣。他們寶貴的人生經驗和教訓,和「有主題」的書籍同樣值得細細品味。
無論你的目標是什麼,很重要的是記得失敗並非表示你不夠聰明或不夠厲害,它只是代表你得不斷嘗試,就像在你之前那些無數成功人士所做的事。
結語
複習一下文章的重點 :
必要條件的迷思
6步驟搞定宏觀計畫
4個方法鞏固記憶
學習策略
拖延的惡性循環
從失敗中得到靈感
這本《最高自主學習法》宛如是「學習的地圖」,提供從訂定計畫、到執行計畫中可用的方法,也提醒我們學習沒有必要條件,以即可以從他人的奮鬥史中得到成長的養分等,是自學很好的指導方針。
但如果你想看從頭到尾都在講「實際學習方法」的文章,可以參考〈真希望 12 歲就懂 ! 劍橋大學醫學生的學習方法〉,Ali 統整了他在念劍橋大學醫學院時,所實際使用的讀書技巧,從第一步如何理解,到善用遺忘曲線來排定讀書進度、鞏固記憶,最後講到如何保持學習時的專注。
無論是學生還是職場工作者,每天無不被海量資訊給淹沒,透過本書的四大部分,你可以發展出最適合自己的自學計畫,用最快、最有效的方式達到學習目的。
這本書在說什麼?
《最高自主學習法》的作者是心理學家彼得.霍林斯(Peter Hollins),他長年鑽研人類的表現極限,並在各大學院及公司行號教導相關技巧,帶領人們學習、克服拖延,並走向成功。
這本書是介紹「學習的觀念和大脈絡」,從破除對學習的迷思開始,到制訂宏觀計畫、微觀計畫,以及最後探索障礙與失敗,可以為學習之路打下扎實的基礎,是一本自學的入門指南。
不過因為這本書講的範圍很廣,很多地方沒辦法提供更詳盡的使用方式,所以在這篇文章中的第三部分 : 「4個方法鞏固記憶」,我會引用我這篇文章〈真希望 12 歲就懂 ! 劍橋大學醫學生的學習方法〉,這是海莉我在上完 Youtuber “Ali Abdaal" 的 "How to study” 課程後所摘錄的重點 ! ( 可以先把那篇存起來,看完這篇「學習的大綱」再去看「細部的方法」~ ) 那我們就開始吧 !!
文章目錄 :
必要條件的迷思
6步驟搞定宏觀計畫
4個方法鞏固記憶
學習策略
拖延的惡性循環
從失敗中得到靈感
一、必要條件的迷思
學習其實沒有必要條件。只是我們常拿這些想法當作擋箭牌 :
學習需要天生的智力或才能。其實天賦只是決定學習成敗的一小部分,「心態」才是成功與失敗的學習者之間最大的區別。抱持著成長型心態,相信你的大腦會隨著使用而成長,就能學得越快、越好。
需要特定的學習方式。這個迷思可以為表現不佳的學生 (或自己) 辯解。但實驗已經證實,就算以你喜歡的方式學習一份教材,也不會讓你學得更好。無論個人的喜好,當教材以「最適合被學習」的形式呈現時,學習效果才會最好。
需要特定的動機。就像我們永遠不會有「想讀書的fu」一樣,學習是一項困難的工作,需要時間和努力,會使我們感到不舒服。雖然學習並不總是有趣,但它不是只有在感覺良好時才能做的事情。
需要一定的時間。著名的一萬小時的定律不夠完整,學習的成效不該是用「總時間」來衡量,透過《刻意練習》,我們能節省許多時間,更有效率的達到目標。
人們在自我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心理障礙,甚至與學習過程本身無關。
二、6步驟搞定宏觀計畫
在破除學習的迷思後,我們就沒有理由不開始擬定「宏觀計畫」。你要檢視你的總體學習目標和目的,確保依照自己想要的方式來安排時間。制定宏觀計畫的步驟如下 :
你要學什麼? ( 考量自己的興趣及擅長的部份 )
分析你的知識落差
填補知識落差的方法 ( 線上課、實體課? 考慮自己的學習偏好 )
繪製你的學習藍圖 ( 課程、書籍,需要的檢定認證 )
制訂可衡量的目標 ( 訂下時程表、可衡量的指標 ex.深度工作的時數 )
留時間反思 ( 每週、每月做覆盤,評估自己是否以最大的潛能在進步 )
三、4個方法鞏固記憶
制定好學習目標後,你還要用對方法,以確保「花費的時間」可以創造出你「想要的結果」。也就是能理解所學的知識,並將它們轉換成長期記憶。以下提供書中的4個方法。
1. 換句話說
用自己的話重新把學到的東西講一次、或寫一次,也就是用「費曼學習法」。在重述的同時,我們需要仔細考慮資訊的含意,從而使這些資訊在腦海中更加牢固,跟反覆抄寫完全不同。
2. 建立連結
在遇到不熟悉的概念時,可以透過「例子」和「類比」,把概念和舊有的知識連結起來。這麼做的同時能讓我們發現知識落差,迫使我們把不順的地方搞懂,對資訊有更深的理解。
想不通但努力想搞懂的,都請建立自己具體的例子。
3. 主動提取、測驗
被動接收只會累積資訊,想要真正得到資訊,就需要「主動提取」。考試、回想,都是主動提取知識、鞏固記憶的方式。
( 書中有介紹「閃示卡」的使用方法,可以在〈劍橋大學醫學生的學習方法〉找到,而且還有提供可以應用在 Notion 裡的簡單方法呦 ! )
4. 間隔式複習
會使用閃示卡等主動提取資訊的工具還不夠,還需要安排好時間分散複習。
間隔式複習的概念是,對學習和記憶來說,每天花五分鐘遠勝於每周花一小時。我們應該著重在學習的頻率,而不是持續的時間。學習就像是在鍛鍊肌肉,一定要有時間喘息,才能記得更牢固。
( 這部分書中只有簡單說明間隔複習的「好處」,沒有提到完善的時間規劃「方法」。如果想看安排複習時間更詳細的方法,同樣請參考那篇文章 !! ps. 超酷,從來沒想過 ! )
四、學習策略
了解到如何讓大腦充滿資訊後,還可以用一些策略來支持自己學習。
1. 番茄鐘學習法
最常見的做法是,工作25分鐘,接著放鬆5分鐘,這樣為一個循環。連續執行4個循環後休息長一點。或是進階一點,工作50分鐘,放鬆10分鐘,再工作50分,然後休息30分。重要的是,番茄時間是不能被中斷的,如果被打斷,就要重新開始。這25分鐘不長不短,恰好可以維持我們的注意力,也因為門檻很低,讓人更有毅力堅持,在期間內保持專注。
2. 改變地點
學習很仰賴當下的情境。這意味著我們四周環境和地點也會被登入為記憶的一部分。在不同的地點和環境中學習同一份教材,就好像是創造出好幾組鉤子,讓資訊牢牢地與大腦鉤住。所以在學習相同的資訊時,你應該時常改變地點,如果不能,那就改變你桌上的東西、你聽的音樂,任何影響你五種感官東西。刺激物的變化越多,資訊在大腦裡紮的根就越多。
五、拖延的惡性循環
當我們擬定好宏觀計畫,也應用了能讓資訊轉為長期記憶的方法,更加入了策略來支持這些方法後,還剩一個同樣重要的環節,那就擊退你的自我懷疑、焦慮,和我們最容易因此怠惰的普遍慣性。我們拖延的惡性迴圈大致上如下 :
對事情沒幫助的假設和虛構的規則 ( 人生苦短應該選擇快樂、我還沒準備好,我不想失敗、被批判 )
增加不適 ( 這也太無聊了吧 ! )
替拖延找藉口,減輕心理上的不痛快 ( 何況等等還要做....、天氣太熱了、我太累了、現在還沒心情、我等做完xxx再開始 )
用其他逃避的行動來減緩心理上的抗拒 ( 仍不想要一事無成,所以做些有生產力的事情 ex. 打掃、整理,或看個電影分散注意力 )
負面與正面的後果 ( 打掃讓心裡比較舒坦,但沒完成應該完成的事 )
我們都要警惕自己,拖延只會造成惡性循環,所以從一開始就要阻斷它。可以用《強大內心的自我對話習慣》中的方法,像是「當一隻牆壁上的蒼蠅」、「善用書寫的力量」,以抽離自己的情緒,釐清為何而做、完成的好處,讓自己重拾動力。
真正的挑戰其實在於擊退你的自我懷疑、焦慮,和我們最容易因此怠惰的普遍慣性。
六、從失敗中得到靈感
汲取歷史名人和科學先驅的失敗和奮鬥經驗,至關重要卻常被忽略,大部分人認為這和學習的成果沒有關係。不過,他人失敗的經驗,可以為我們校正觀點、衡量自己的處境,讓我們擁有預測和克服失敗的能力。
教科書上只會寫出成功人士的偉大成就,讓讀者有種「他們天生就是這麼優秀」的錯覺,不相信自己能和他們一樣成功,但我們沒看到的,是成功背後的出身背景、經歷,或是不斷失敗的過程。
有個有趣的實驗顯示,看過「天才困境奮鬥史」的學生,比較傾向相信偉人跟他們一樣都是普通人,會不斷的經歷失敗,這些學生在學期末都得到較佳的成績。相反的,只讀一般教科書的學生,傾向把自己的掙扎看作是自己的愚笨,因此成績較差。
所以我得出這樣的結論 : 多看名人傳記。過去我都是帶著目的在選書,總是傾向挑選提高效率、自我成長、投資理財等,有很明確「主題」的書籍,略過自傳、傳記類的書,但現在我改觀了。看名人傳記,可以從他們的一言一行中學習做人處事,從他們的挫敗中校正自己的價值觀,從他們的奮鬥中獲得不怕失敗的勇氣。他們寶貴的人生經驗和教訓,和「有主題」的書籍同樣值得細細品味。
無論你的目標是什麼,很重要的是記得失敗並非表示你不夠聰明或不夠厲害,它只是代表你得不斷嘗試,就像在你之前那些無數成功人士所做的事。
結語
複習一下文章的重點 :
必要條件的迷思
6步驟搞定宏觀計畫
4個方法鞏固記憶
學習策略
拖延的惡性循環
從失敗中得到靈感
這本《最高自主學習法》宛如是「學習的地圖」,提供從訂定計畫、到執行計畫中可用的方法,也提醒我們學習沒有必要條件,以即可以從他人的奮鬥史中得到成長的養分等,是自學很好的指導方針。
但如果你想看從頭到尾都在講「實際學習方法」的文章,可以參考〈真希望 12 歲就懂 ! 劍橋大學醫學生的學習方法〉,Ali 統整了他在念劍橋大學醫學院時,所實際使用的讀書技巧,從第一步如何理解,到善用遺忘曲線來排定讀書進度、鞏固記憶,最後講到如何保持學習時的專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