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rogress

《人生四千個禮拜》心得 : 我最愛的時間管理書籍

想擺脫焦慮,首先你該放棄掌控時間

海莉 hallie /

Jul 21, 2022

不知道你是否跟我一樣,是個容易焦慮的人,尤其對於時間。如果你也是,那你應該也喜歡閱讀有關「生產力」的書籍和文章,希望能夠從最少的時間中擠出最多的價值對吧 !? 不過,你的焦慮有因此消失嗎 ? 你是否仍永遠覺得自己做的不夠多 ? 那麼這本於歐美十分暢銷的書,很值得你一探究竟。

這本書在說什麼 ?

我之所以發現這本《人生四千個禮拜》,是因為 Ali Abdaal 將它列在 2022 推薦書單中 ( 最近也出一部影片專門介紹 )。雖然這是一本談如何善用時間的書,但不同於市面上的「生產力書籍」,它不談如何擠出最多的時間,如何保持專注和精力,當個生活駭客等等,反而探討這類書籍避而不談的問題 : 人生的有限性

作者奧利佛.柏克曼 ( Oliver Burkeman ) 直言 : 現代人的時間管理,根本是時間管理大慘敗。在忙碌至上的社會風氣之下,許多人過著汲汲營營的人生,到頭來卻發現活得不快樂。他認為,我們有必要重新思考我們與時間的關係。

作者邀請我們停下腳步,反省自己是否過度追求效率、功利,引導我們擺脫焦慮,及愈來愈長的待辦事項,藉由改變自己的「時間觀」與「時間管理方式」,重新體會生活的美好,建立有意義的人生

這不是一本厭世的書,也不是在貶低追求效率的人 ( 作者也曾是生產力狂 )。如果生產力書籍使你疲倦,這本書絕對是你必讀的清新之作。

在黑色的背景下,中間立著白色鬧鐘

面對有限性 : 問題與選擇

假設你活到 80 歲,請用你的直覺,猜猜大概有幾個禮拜可以活 ? 答案是如書名,大約四千個禮拜。而且,這也只是假設。人生的短暫和無常,是許多書籍和電影都反覆圍繞的主題,但意識到時間有限,對我們到底有什麼幫助 ?

作者柏克曼認為,意識到時間有限,絕對不是讓我們因此更焦慮,希望擋在眼前的問題趕快被清除,才能好好享受接下來的人生;或是害怕選擇錯誤的道路,以至於浪費寶貴的時間,用迂迴的方式到達終點。時間有限意謂著 : 時間都是借來的,不論少或多。我們能夠活著、能夠選擇要做什麼,就是個奇蹟

我們會討厭遇到問題,某種程度是因為我們認為,美好的人生應該不會有問題才對。但人生本來就是由一連串的問題所組成,當你改而把注意力放在你仍活著、有幸碰到煩人的事,那麼事情會變得很不一樣。突然間,你會發現你今天人能在哪裡、能經歷任何事,其實已經很神奇了,那些小事一點都不算什麼。

我們也常害怕在互斥的選項中做出選擇。想想看,如果時間無限,足夠我們嘗試每一樣吸引我們的事物,那此刻選擇哪樣都沒關係。但現實是,我們人生有限,每個選擇都顯得無比重要,重要到可能使我們焦慮。作者以下的看法讓人鬆一口氣。

有一種喜悅,稱為錯過的喜悅正是因為你主動決定要錯過什麼,你的選擇才變的有意義。通常在破釜沉舟之後,我們都會很開心做出了決斷,因為這時不必再為「選擇的對錯」所苦惱,我們終於可以大步向前走,走向選擇帶來的結果。

最近看了 pick up limes 的 這支影片,其概念互相呼應,當中這句話我特別喜歡 : "Shine just enough light to see only one step of the path ahead of you at a time.” 在人生的道路上,我們像是拿著手電筒,急於看見前方的所有的風景和障礙,然而,照出足夠看見前方那一步的燈光,就已經足夠了。專心的「做下一件最必要的事」,一步一腳印,就很足夠了。

假使不必決定要錯過什麼,你的選擇不可能真的具有任何意義。

一個穿綠色條紋衣的男性躺在沙發上看書

培養耐心的 3 個方法

除了改變觀念、放棄用加快速度掌控生活,作者還提供 3 個培養耐心的方法。

1.讓自己喜歡遇到問題

要讓自己喜歡遇到問題,除了用前面「改把注意力放在你仍活著、有幸碰到煩人的事」之外,保持好奇心更是關鍵。我聯想到《初生之犢》中作者提到培養好奇心的 2 個方法,分別是「提出問題而非陳述」和「成為解決方案的不可知論者」,有興趣的話可以點進去閱讀。

還有,當我們遇到問題時,常常急於上網搜尋答案,但如果我們願意多花幾分鐘思考,忍受無知帶來的不安,解決方法通常會自己冒出來

2.聚沙成塔

若是把事情拖到最後一刻才開始做,那麼我們因為急著完成,而讓感到焦慮,因為很多事情我們就是無法掌控前進的速度。趕工的過程中,我們往往更痛恨整件事,更想要逃避。

每天做一點,是培養耐心的第二個方法,它勝過臨時抱佛腳,長期累積的成果也會更可觀。不過作者認為,聚沙成塔的關鍵在於,每天分配的時間到了之後,願意停下來,即便你感到今天的精神特別好,還能完成更多

因為急著多做一點,有很大一部分隱含著尚未完成帶來的不耐煩,覺得不夠有生產力,擔心不會再有這麼理想的工作時間。停下來可以強化耐心的肌肉,有能力一次又一次回去執行計劃,更能維持生產力。

3.耐心走過眾人走過的路

這個部份讓我印象非常深刻。我們總是希望能開創獨特的一條路,例如當數位游牧,拒絕辦公室的工作等,但作者提醒我們,如果過度執著於突破傳統,你也會奪走讓自己體驗其他事物的可能性

我聯想到現在很多人非常重視自己的第一份工作,覺得會攸關日後工作的基調和生活的品質,所以對於找工作非常謹慎,甚至可能到了挑剔的地步。

原創性往往位於非原創性的深處。有時,欣然接受不是那麼好的選項,並全力投入學習,慢慢累積自己的能力和經驗,你能開拓的道路反而能更寬更廣,更與眾不同。前提是你必須願意耐心走過眾人走過的路,而不是永遠在跟現實討價還價,急於求成。

If you always pursue the unconventional, you deny yourself the possibility of experiencing those other, richer forms of uniqueness that are reserved for those with the patience to travel the well-trodden path first.

唯有耐心走過眾人走過的路,才能接觸到更豐富、更獨特的事物。

藍天白雲下,一人走在狹長的木棧道上,兩旁是高聳的山脈

限制大石頭的數量

當我們想做的事情太多時,該怎麼辦 ? 你可能在《與成功有約》中看過這個時間管理的問題 :「你要如何把大石頭、小石頭、和一袋沙子都裝進罐子裡 ? 」 答案是先放進大石頭,接著放小石頭,最後再倒入沙子。意味著如果你先做最重要的事,就還有時間可以做次要的事情,按照這個順序,你能夠完美的利用所有時間。

然而,今日的時間管理真正的難題,不在於我們不懂得要先放大石頭,而是大石頭太多了。能真正解決此問題的原則有三。

1. 先支付你自己 : 優先安排時間做對自己最重要的事,而不是先處理別人要求你做的事,再祈禱最後還有多餘的時間。

2. 限制進行中的工作 :  不要試圖多管齊下,把時間切割的過於片段,這樣只會讓你缺乏進度。應該選定 3 件事情,並等到它們百分之百的完成,才開始做下個工作,如此便不會讓完成一半的計畫數量不斷暴增。

作者建議,可以寫下兩份待辦清單,一份是「開放清單」,一份是「限制清單」。在開放清單上列出所有你想做的事,再挑選其中 3 項 ( 不超過 10 項 ) 到限制清單中。

3. 抗拒重要性中等的誘惑 : 學習對你確實想做的事情說不。我們的時間和精力有限,必須策略性的讓某些事情不及格,或直接放棄不做。因為「那些事情沒有重要到構成人生的核心,吸引力卻大到足以讓我們分心。」

草地上擺著六顆大小不一的灰色石頭

休息時間該做什麼 ?

剛才講到工作,那麼休息呢 ? 事實上,我們對休息比想像中的陌生。當我們把時間當作要盡量運用的東西,會覺得「休息時間也必須用更有生產力的方式運用」。社會對休息的看法逐漸扭曲,放鬆被視為懶惰,忙碌的生活才會被嘉許。社交媒體上又充滿善用時間的 KOL,讓人覺得優秀的人比我更努力,我憑什麼休息 ? 如果休息,人生注定會失敗。

在這種風氣下,現代人的休息分為兩種類型,一是「自我成長型」,二是「重獲生產力型」,兩種都是在休閒時間中,只做能獲得好處的事情。自我成長型,是「想辦法擠出休息時間的價值」。譬如,會為了自我成長而閱讀,為了提升自己的工作效率而冥想,為了有更好的體力去應付工作而運動。重獲生產力型,就是俗話說的「休息是為了走更長遠的路」,這時我們常恨不得休息時間趕快過去,趕快恢復精神完成更多工作。

作者認為放棄休息、只做能獲得好處的事情,是病態的生產力。唯有活出樂趣,生產與財富才有意義。給自己一段真正的休息時間去享受,是很有必要的。他建議,把部分的休息時間「以浪費的方式」度過。真正的休息,是不需要暗自希望未來會因此獲得好處的。

對於在休息時間從事的嗜好,他的想法很有趣 : 良好的嗜好應該讓人感到有點尷尬。不是為了營造個人形象,為了嘗試用它來獲取報酬,你甚至可以「滿不在乎自己很爛」( 這幾乎就是我彈吉他的精神哈哈哈 )。真心喜歡,別無其他理由而從事的興趣,是現代人最難得的事。

休息會帶來不安,但我們絕對應該練習休息,練習真正放鬆。允許自己在這個時刻暫停工作,不需要再多做什麼,才能證明自己存在的價值。

穿黑色帽踢,頂著褐色短髮,笑著彈奏黑色吉他

結語 : 你本來在做的事也很重要

其實我一開始看《人生四千個禮拜》這本書時非常抗拒,因為作者從一開頭就在潑冷水,要我們認清自己的限制,明白追求無限的生產力並不會帶來滿足感,但我就是貪心,不想放下僅存的希望。不過後來我越看越有趣,標籤紙貼得密密麻麻。在反覆咀嚼後,也把書中的觀念帶到生活中,而其中一點,帶給我最多的平靜和感動。

作者說,最根本的時間管理,是把你這輩子唯一擁有的時間,用在你真正感到有意義的事情上。然而,大多數人對什麼叫做「有意義」的事情,懷抱太高的標準。覺得要有偉大的慈善事業,做出革命性的產品,在人類歷史上留名,才叫做過了一個有意義的人生。

但其實,很多你本來在做的事,也跟「你認為重要的事」一樣重要。跟家人、朋友相處的時光都很重要,每個工作也都值得你投入。對你有意義的事情不需要是宇宙級別,普通的日常體驗,也值得你留意和珍惜。這個想法帶給凡事追求功利的我,很大的撫慰,特別想分享給你。

雖然這篇被我當成「寫給自己的備忘錄」,寫得比以往還多,但其實還有很多寶藏沒有分享到,誠心推薦大家去閱讀 !! 希望你在閱畢掩卷之際,能感到被療癒、被啟發,活得更加自在,更加豁達。

不知道你是否跟我一樣,是個容易焦慮的人,尤其對於時間。如果你也是,那你應該也喜歡閱讀有關「生產力」的書籍和文章,希望能夠從最少的時間中擠出最多的價值對吧 !? 不過,你的焦慮有因此消失嗎 ? 你是否仍永遠覺得自己做的不夠多 ? 那麼這本於歐美十分暢銷的書,很值得你一探究竟。

這本書在說什麼 ?

我之所以發現這本《人生四千個禮拜》,是因為 Ali Abdaal 將它列在 2022 推薦書單中 ( 最近也出一部影片專門介紹 )。雖然這是一本談如何善用時間的書,但不同於市面上的「生產力書籍」,它不談如何擠出最多的時間,如何保持專注和精力,當個生活駭客等等,反而探討這類書籍避而不談的問題 : 人生的有限性

作者奧利佛.柏克曼 ( Oliver Burkeman ) 直言 : 現代人的時間管理,根本是時間管理大慘敗。在忙碌至上的社會風氣之下,許多人過著汲汲營營的人生,到頭來卻發現活得不快樂。他認為,我們有必要重新思考我們與時間的關係。

作者邀請我們停下腳步,反省自己是否過度追求效率、功利,引導我們擺脫焦慮,及愈來愈長的待辦事項,藉由改變自己的「時間觀」與「時間管理方式」,重新體會生活的美好,建立有意義的人生

這不是一本厭世的書,也不是在貶低追求效率的人 ( 作者也曾是生產力狂 )。如果生產力書籍使你疲倦,這本書絕對是你必讀的清新之作。

在黑色的背景下,中間立著白色鬧鐘

面對有限性 : 問題與選擇

假設你活到 80 歲,請用你的直覺,猜猜大概有幾個禮拜可以活 ? 答案是如書名,大約四千個禮拜。而且,這也只是假設。人生的短暫和無常,是許多書籍和電影都反覆圍繞的主題,但意識到時間有限,對我們到底有什麼幫助 ?

作者柏克曼認為,意識到時間有限,絕對不是讓我們因此更焦慮,希望擋在眼前的問題趕快被清除,才能好好享受接下來的人生;或是害怕選擇錯誤的道路,以至於浪費寶貴的時間,用迂迴的方式到達終點。時間有限意謂著 : 時間都是借來的,不論少或多。我們能夠活著、能夠選擇要做什麼,就是個奇蹟

我們會討厭遇到問題,某種程度是因為我們認為,美好的人生應該不會有問題才對。但人生本來就是由一連串的問題所組成,當你改而把注意力放在你仍活著、有幸碰到煩人的事,那麼事情會變得很不一樣。突然間,你會發現你今天人能在哪裡、能經歷任何事,其實已經很神奇了,那些小事一點都不算什麼。

我們也常害怕在互斥的選項中做出選擇。想想看,如果時間無限,足夠我們嘗試每一樣吸引我們的事物,那此刻選擇哪樣都沒關係。但現實是,我們人生有限,每個選擇都顯得無比重要,重要到可能使我們焦慮。作者以下的看法讓人鬆一口氣。

有一種喜悅,稱為錯過的喜悅正是因為你主動決定要錯過什麼,你的選擇才變的有意義。通常在破釜沉舟之後,我們都會很開心做出了決斷,因為這時不必再為「選擇的對錯」所苦惱,我們終於可以大步向前走,走向選擇帶來的結果。

最近看了 pick up limes 的 這支影片,其概念互相呼應,當中這句話我特別喜歡 : "Shine just enough light to see only one step of the path ahead of you at a time.” 在人生的道路上,我們像是拿著手電筒,急於看見前方的所有的風景和障礙,然而,照出足夠看見前方那一步的燈光,就已經足夠了。專心的「做下一件最必要的事」,一步一腳印,就很足夠了。

假使不必決定要錯過什麼,你的選擇不可能真的具有任何意義。

一個穿綠色條紋衣的男性躺在沙發上看書

培養耐心的 3 個方法

除了改變觀念、放棄用加快速度掌控生活,作者還提供 3 個培養耐心的方法。

1.讓自己喜歡遇到問題

要讓自己喜歡遇到問題,除了用前面「改把注意力放在你仍活著、有幸碰到煩人的事」之外,保持好奇心更是關鍵。我聯想到《初生之犢》中作者提到培養好奇心的 2 個方法,分別是「提出問題而非陳述」和「成為解決方案的不可知論者」,有興趣的話可以點進去閱讀。

還有,當我們遇到問題時,常常急於上網搜尋答案,但如果我們願意多花幾分鐘思考,忍受無知帶來的不安,解決方法通常會自己冒出來

2.聚沙成塔

若是把事情拖到最後一刻才開始做,那麼我們因為急著完成,而讓感到焦慮,因為很多事情我們就是無法掌控前進的速度。趕工的過程中,我們往往更痛恨整件事,更想要逃避。

每天做一點,是培養耐心的第二個方法,它勝過臨時抱佛腳,長期累積的成果也會更可觀。不過作者認為,聚沙成塔的關鍵在於,每天分配的時間到了之後,願意停下來,即便你感到今天的精神特別好,還能完成更多

因為急著多做一點,有很大一部分隱含著尚未完成帶來的不耐煩,覺得不夠有生產力,擔心不會再有這麼理想的工作時間。停下來可以強化耐心的肌肉,有能力一次又一次回去執行計劃,更能維持生產力。

3.耐心走過眾人走過的路

這個部份讓我印象非常深刻。我們總是希望能開創獨特的一條路,例如當數位游牧,拒絕辦公室的工作等,但作者提醒我們,如果過度執著於突破傳統,你也會奪走讓自己體驗其他事物的可能性

我聯想到現在很多人非常重視自己的第一份工作,覺得會攸關日後工作的基調和生活的品質,所以對於找工作非常謹慎,甚至可能到了挑剔的地步。

原創性往往位於非原創性的深處。有時,欣然接受不是那麼好的選項,並全力投入學習,慢慢累積自己的能力和經驗,你能開拓的道路反而能更寬更廣,更與眾不同。前提是你必須願意耐心走過眾人走過的路,而不是永遠在跟現實討價還價,急於求成。

If you always pursue the unconventional, you deny yourself the possibility of experiencing those other, richer forms of uniqueness that are reserved for those with the patience to travel the well-trodden path first.

唯有耐心走過眾人走過的路,才能接觸到更豐富、更獨特的事物。

藍天白雲下,一人走在狹長的木棧道上,兩旁是高聳的山脈

限制大石頭的數量

當我們想做的事情太多時,該怎麼辦 ? 你可能在《與成功有約》中看過這個時間管理的問題 :「你要如何把大石頭、小石頭、和一袋沙子都裝進罐子裡 ? 」 答案是先放進大石頭,接著放小石頭,最後再倒入沙子。意味著如果你先做最重要的事,就還有時間可以做次要的事情,按照這個順序,你能夠完美的利用所有時間。

然而,今日的時間管理真正的難題,不在於我們不懂得要先放大石頭,而是大石頭太多了。能真正解決此問題的原則有三。

1. 先支付你自己 : 優先安排時間做對自己最重要的事,而不是先處理別人要求你做的事,再祈禱最後還有多餘的時間。

2. 限制進行中的工作 :  不要試圖多管齊下,把時間切割的過於片段,這樣只會讓你缺乏進度。應該選定 3 件事情,並等到它們百分之百的完成,才開始做下個工作,如此便不會讓完成一半的計畫數量不斷暴增。

作者建議,可以寫下兩份待辦清單,一份是「開放清單」,一份是「限制清單」。在開放清單上列出所有你想做的事,再挑選其中 3 項 ( 不超過 10 項 ) 到限制清單中。

3. 抗拒重要性中等的誘惑 : 學習對你確實想做的事情說不。我們的時間和精力有限,必須策略性的讓某些事情不及格,或直接放棄不做。因為「那些事情沒有重要到構成人生的核心,吸引力卻大到足以讓我們分心。」

草地上擺著六顆大小不一的灰色石頭

休息時間該做什麼 ?

剛才講到工作,那麼休息呢 ? 事實上,我們對休息比想像中的陌生。當我們把時間當作要盡量運用的東西,會覺得「休息時間也必須用更有生產力的方式運用」。社會對休息的看法逐漸扭曲,放鬆被視為懶惰,忙碌的生活才會被嘉許。社交媒體上又充滿善用時間的 KOL,讓人覺得優秀的人比我更努力,我憑什麼休息 ? 如果休息,人生注定會失敗。

在這種風氣下,現代人的休息分為兩種類型,一是「自我成長型」,二是「重獲生產力型」,兩種都是在休閒時間中,只做能獲得好處的事情。自我成長型,是「想辦法擠出休息時間的價值」。譬如,會為了自我成長而閱讀,為了提升自己的工作效率而冥想,為了有更好的體力去應付工作而運動。重獲生產力型,就是俗話說的「休息是為了走更長遠的路」,這時我們常恨不得休息時間趕快過去,趕快恢復精神完成更多工作。

作者認為放棄休息、只做能獲得好處的事情,是病態的生產力。唯有活出樂趣,生產與財富才有意義。給自己一段真正的休息時間去享受,是很有必要的。他建議,把部分的休息時間「以浪費的方式」度過。真正的休息,是不需要暗自希望未來會因此獲得好處的。

對於在休息時間從事的嗜好,他的想法很有趣 : 良好的嗜好應該讓人感到有點尷尬。不是為了營造個人形象,為了嘗試用它來獲取報酬,你甚至可以「滿不在乎自己很爛」( 這幾乎就是我彈吉他的精神哈哈哈 )。真心喜歡,別無其他理由而從事的興趣,是現代人最難得的事。

休息會帶來不安,但我們絕對應該練習休息,練習真正放鬆。允許自己在這個時刻暫停工作,不需要再多做什麼,才能證明自己存在的價值。

穿黑色帽踢,頂著褐色短髮,笑著彈奏黑色吉他

結語 : 你本來在做的事也很重要

其實我一開始看《人生四千個禮拜》這本書時非常抗拒,因為作者從一開頭就在潑冷水,要我們認清自己的限制,明白追求無限的生產力並不會帶來滿足感,但我就是貪心,不想放下僅存的希望。不過後來我越看越有趣,標籤紙貼得密密麻麻。在反覆咀嚼後,也把書中的觀念帶到生活中,而其中一點,帶給我最多的平靜和感動。

作者說,最根本的時間管理,是把你這輩子唯一擁有的時間,用在你真正感到有意義的事情上。然而,大多數人對什麼叫做「有意義」的事情,懷抱太高的標準。覺得要有偉大的慈善事業,做出革命性的產品,在人類歷史上留名,才叫做過了一個有意義的人生。

但其實,很多你本來在做的事,也跟「你認為重要的事」一樣重要。跟家人、朋友相處的時光都很重要,每個工作也都值得你投入。對你有意義的事情不需要是宇宙級別,普通的日常體驗,也值得你留意和珍惜。這個想法帶給凡事追求功利的我,很大的撫慰,特別想分享給你。

雖然這篇被我當成「寫給自己的備忘錄」,寫得比以往還多,但其實還有很多寶藏沒有分享到,誠心推薦大家去閱讀 !! 希望你在閱畢掩卷之際,能感到被療癒、被啟發,活得更加自在,更加豁達。

不知道你是否跟我一樣,是個容易焦慮的人,尤其對於時間。如果你也是,那你應該也喜歡閱讀有關「生產力」的書籍和文章,希望能夠從最少的時間中擠出最多的價值對吧 !? 不過,你的焦慮有因此消失嗎 ? 你是否仍永遠覺得自己做的不夠多 ? 那麼這本於歐美十分暢銷的書,很值得你一探究竟。

這本書在說什麼 ?

我之所以發現這本《人生四千個禮拜》,是因為 Ali Abdaal 將它列在 2022 推薦書單中 ( 最近也出一部影片專門介紹 )。雖然這是一本談如何善用時間的書,但不同於市面上的「生產力書籍」,它不談如何擠出最多的時間,如何保持專注和精力,當個生活駭客等等,反而探討這類書籍避而不談的問題 : 人生的有限性

作者奧利佛.柏克曼 ( Oliver Burkeman ) 直言 : 現代人的時間管理,根本是時間管理大慘敗。在忙碌至上的社會風氣之下,許多人過著汲汲營營的人生,到頭來卻發現活得不快樂。他認為,我們有必要重新思考我們與時間的關係。

作者邀請我們停下腳步,反省自己是否過度追求效率、功利,引導我們擺脫焦慮,及愈來愈長的待辦事項,藉由改變自己的「時間觀」與「時間管理方式」,重新體會生活的美好,建立有意義的人生

這不是一本厭世的書,也不是在貶低追求效率的人 ( 作者也曾是生產力狂 )。如果生產力書籍使你疲倦,這本書絕對是你必讀的清新之作。

在黑色的背景下,中間立著白色鬧鐘

面對有限性 : 問題與選擇

假設你活到 80 歲,請用你的直覺,猜猜大概有幾個禮拜可以活 ? 答案是如書名,大約四千個禮拜。而且,這也只是假設。人生的短暫和無常,是許多書籍和電影都反覆圍繞的主題,但意識到時間有限,對我們到底有什麼幫助 ?

作者柏克曼認為,意識到時間有限,絕對不是讓我們因此更焦慮,希望擋在眼前的問題趕快被清除,才能好好享受接下來的人生;或是害怕選擇錯誤的道路,以至於浪費寶貴的時間,用迂迴的方式到達終點。時間有限意謂著 : 時間都是借來的,不論少或多。我們能夠活著、能夠選擇要做什麼,就是個奇蹟

我們會討厭遇到問題,某種程度是因為我們認為,美好的人生應該不會有問題才對。但人生本來就是由一連串的問題所組成,當你改而把注意力放在你仍活著、有幸碰到煩人的事,那麼事情會變得很不一樣。突然間,你會發現你今天人能在哪裡、能經歷任何事,其實已經很神奇了,那些小事一點都不算什麼。

我們也常害怕在互斥的選項中做出選擇。想想看,如果時間無限,足夠我們嘗試每一樣吸引我們的事物,那此刻選擇哪樣都沒關係。但現實是,我們人生有限,每個選擇都顯得無比重要,重要到可能使我們焦慮。作者以下的看法讓人鬆一口氣。

有一種喜悅,稱為錯過的喜悅正是因為你主動決定要錯過什麼,你的選擇才變的有意義。通常在破釜沉舟之後,我們都會很開心做出了決斷,因為這時不必再為「選擇的對錯」所苦惱,我們終於可以大步向前走,走向選擇帶來的結果。

最近看了 pick up limes 的 這支影片,其概念互相呼應,當中這句話我特別喜歡 : "Shine just enough light to see only one step of the path ahead of you at a time.” 在人生的道路上,我們像是拿著手電筒,急於看見前方的所有的風景和障礙,然而,照出足夠看見前方那一步的燈光,就已經足夠了。專心的「做下一件最必要的事」,一步一腳印,就很足夠了。

假使不必決定要錯過什麼,你的選擇不可能真的具有任何意義。

一個穿綠色條紋衣的男性躺在沙發上看書

培養耐心的 3 個方法

除了改變觀念、放棄用加快速度掌控生活,作者還提供 3 個培養耐心的方法。

1.讓自己喜歡遇到問題

要讓自己喜歡遇到問題,除了用前面「改把注意力放在你仍活著、有幸碰到煩人的事」之外,保持好奇心更是關鍵。我聯想到《初生之犢》中作者提到培養好奇心的 2 個方法,分別是「提出問題而非陳述」和「成為解決方案的不可知論者」,有興趣的話可以點進去閱讀。

還有,當我們遇到問題時,常常急於上網搜尋答案,但如果我們願意多花幾分鐘思考,忍受無知帶來的不安,解決方法通常會自己冒出來

2.聚沙成塔

若是把事情拖到最後一刻才開始做,那麼我們因為急著完成,而讓感到焦慮,因為很多事情我們就是無法掌控前進的速度。趕工的過程中,我們往往更痛恨整件事,更想要逃避。

每天做一點,是培養耐心的第二個方法,它勝過臨時抱佛腳,長期累積的成果也會更可觀。不過作者認為,聚沙成塔的關鍵在於,每天分配的時間到了之後,願意停下來,即便你感到今天的精神特別好,還能完成更多

因為急著多做一點,有很大一部分隱含著尚未完成帶來的不耐煩,覺得不夠有生產力,擔心不會再有這麼理想的工作時間。停下來可以強化耐心的肌肉,有能力一次又一次回去執行計劃,更能維持生產力。

3.耐心走過眾人走過的路

這個部份讓我印象非常深刻。我們總是希望能開創獨特的一條路,例如當數位游牧,拒絕辦公室的工作等,但作者提醒我們,如果過度執著於突破傳統,你也會奪走讓自己體驗其他事物的可能性

我聯想到現在很多人非常重視自己的第一份工作,覺得會攸關日後工作的基調和生活的品質,所以對於找工作非常謹慎,甚至可能到了挑剔的地步。

原創性往往位於非原創性的深處。有時,欣然接受不是那麼好的選項,並全力投入學習,慢慢累積自己的能力和經驗,你能開拓的道路反而能更寬更廣,更與眾不同。前提是你必須願意耐心走過眾人走過的路,而不是永遠在跟現實討價還價,急於求成。

If you always pursue the unconventional, you deny yourself the possibility of experiencing those other, richer forms of uniqueness that are reserved for those with the patience to travel the well-trodden path first.

唯有耐心走過眾人走過的路,才能接觸到更豐富、更獨特的事物。

藍天白雲下,一人走在狹長的木棧道上,兩旁是高聳的山脈

限制大石頭的數量

當我們想做的事情太多時,該怎麼辦 ? 你可能在《與成功有約》中看過這個時間管理的問題 :「你要如何把大石頭、小石頭、和一袋沙子都裝進罐子裡 ? 」 答案是先放進大石頭,接著放小石頭,最後再倒入沙子。意味著如果你先做最重要的事,就還有時間可以做次要的事情,按照這個順序,你能夠完美的利用所有時間。

然而,今日的時間管理真正的難題,不在於我們不懂得要先放大石頭,而是大石頭太多了。能真正解決此問題的原則有三。

1. 先支付你自己 : 優先安排時間做對自己最重要的事,而不是先處理別人要求你做的事,再祈禱最後還有多餘的時間。

2. 限制進行中的工作 :  不要試圖多管齊下,把時間切割的過於片段,這樣只會讓你缺乏進度。應該選定 3 件事情,並等到它們百分之百的完成,才開始做下個工作,如此便不會讓完成一半的計畫數量不斷暴增。

作者建議,可以寫下兩份待辦清單,一份是「開放清單」,一份是「限制清單」。在開放清單上列出所有你想做的事,再挑選其中 3 項 ( 不超過 10 項 ) 到限制清單中。

3. 抗拒重要性中等的誘惑 : 學習對你確實想做的事情說不。我們的時間和精力有限,必須策略性的讓某些事情不及格,或直接放棄不做。因為「那些事情沒有重要到構成人生的核心,吸引力卻大到足以讓我們分心。」

草地上擺著六顆大小不一的灰色石頭

休息時間該做什麼 ?

剛才講到工作,那麼休息呢 ? 事實上,我們對休息比想像中的陌生。當我們把時間當作要盡量運用的東西,會覺得「休息時間也必須用更有生產力的方式運用」。社會對休息的看法逐漸扭曲,放鬆被視為懶惰,忙碌的生活才會被嘉許。社交媒體上又充滿善用時間的 KOL,讓人覺得優秀的人比我更努力,我憑什麼休息 ? 如果休息,人生注定會失敗。

在這種風氣下,現代人的休息分為兩種類型,一是「自我成長型」,二是「重獲生產力型」,兩種都是在休閒時間中,只做能獲得好處的事情。自我成長型,是「想辦法擠出休息時間的價值」。譬如,會為了自我成長而閱讀,為了提升自己的工作效率而冥想,為了有更好的體力去應付工作而運動。重獲生產力型,就是俗話說的「休息是為了走更長遠的路」,這時我們常恨不得休息時間趕快過去,趕快恢復精神完成更多工作。

作者認為放棄休息、只做能獲得好處的事情,是病態的生產力。唯有活出樂趣,生產與財富才有意義。給自己一段真正的休息時間去享受,是很有必要的。他建議,把部分的休息時間「以浪費的方式」度過。真正的休息,是不需要暗自希望未來會因此獲得好處的。

對於在休息時間從事的嗜好,他的想法很有趣 : 良好的嗜好應該讓人感到有點尷尬。不是為了營造個人形象,為了嘗試用它來獲取報酬,你甚至可以「滿不在乎自己很爛」( 這幾乎就是我彈吉他的精神哈哈哈 )。真心喜歡,別無其他理由而從事的興趣,是現代人最難得的事。

休息會帶來不安,但我們絕對應該練習休息,練習真正放鬆。允許自己在這個時刻暫停工作,不需要再多做什麼,才能證明自己存在的價值。

穿黑色帽踢,頂著褐色短髮,笑著彈奏黑色吉他

結語 : 你本來在做的事也很重要

其實我一開始看《人生四千個禮拜》這本書時非常抗拒,因為作者從一開頭就在潑冷水,要我們認清自己的限制,明白追求無限的生產力並不會帶來滿足感,但我就是貪心,不想放下僅存的希望。不過後來我越看越有趣,標籤紙貼得密密麻麻。在反覆咀嚼後,也把書中的觀念帶到生活中,而其中一點,帶給我最多的平靜和感動。

作者說,最根本的時間管理,是把你這輩子唯一擁有的時間,用在你真正感到有意義的事情上。然而,大多數人對什麼叫做「有意義」的事情,懷抱太高的標準。覺得要有偉大的慈善事業,做出革命性的產品,在人類歷史上留名,才叫做過了一個有意義的人生。

但其實,很多你本來在做的事,也跟「你認為重要的事」一樣重要。跟家人、朋友相處的時光都很重要,每個工作也都值得你投入。對你有意義的事情不需要是宇宙級別,普通的日常體驗,也值得你留意和珍惜。這個想法帶給凡事追求功利的我,很大的撫慰,特別想分享給你。

雖然這篇被我當成「寫給自己的備忘錄」,寫得比以往還多,但其實還有很多寶藏沒有分享到,誠心推薦大家去閱讀 !! 希望你在閱畢掩卷之際,能感到被療癒、被啟發,活得更加自在,更加豁達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