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突破框架,你的內在無限大》為何不要迷信星座?
成為自己的知己,瞭解自己的想法和情緒波動
海莉 hallie /
Jan 20, 2023
「你有多瞭解自己,就能從內在獲得多大的能量。」跟著資深心理諮詢師,挖掘底層的自我,成為自己的「知己」!
你以為的你,是真正的你嗎?
《突破框架,你的內在無限大》的作者提到,用心理測驗、星座等「外在框架」來了解自己,並不那麼可靠,甚至可能反過來形塑自己。比如說你是金牛座,當你讀到金牛座的特質,並越看越覺得和自己很相似,那麼你還可能把本來自己沒有、但是金牛座有的特質,拿來套用在自己身上,不自覺的朝著「典型」靠攏。
不可否認的,測驗很容易讓人滿足,得到「我終於認識自己了」的想法,覺得獲得了歸屬和定位,讓人很安心。不過,人是極度複雜的個體,星座、MBIT 人格測驗都只是認識自己的途徑,不應該是反過來套在身上的枷鎖。
從他人身上勾勒出自己的輪廓
我很喜歡書中這個自我探索工具 : 「人際同心圓」。作法是,在紙上畫個同心圓,把與自己關係最密切的人的名字寫在最裡面的圓圈內;然後把和自己關係稍遠的人名,寫在第二個圓圈內。這邊只衡量關係的遠近,不考慮自己是否喜歡這些人。還有,可以寫上自己的偶像 ! 因為我們為什麼會喜歡這個人、對他有很大的認同感,也是值得探討的。
下一步是,想想自己和對方有哪些地方相似,哪些地方相反。要注意的是,完全相反的特質,可能只是意識層面上相反而已,許多我們不喜歡的特質,其實在自己身上也找得到痕跡。不要忽略我們不想認同的力量。
我做這個練習時,有透過 4 個問題來發想 : 「我喜歡的相似之處、我不喜歡的相似之處、我比較好的不同點、我較缺乏的不同點 & 想要有的特質。」真的有感覺到,透過剖析他人,我能更容易回推、發現自己身上的特質。
我也發現,原來我喜歡的偶像們,和自己竟有一些性格上的相似之處,他們身上也有好多我缺乏、渴望擁有,或想要強化的特質。蠻有趣呢 !
拖延的五大原因
無法捨棄之前的生活狀態
害怕成功
害怕失敗
對討厭的人或事進行被動攻擊
要做的事不符合自己的價值觀
我們的拖延或多或少都可以和這5點對應,但以樂觀的角度來看,拖延其實是個自我覺察的機會。去發現那些事情是發自內心想做,進而調整腳步,重新出發。
不要自責「為什麼拖延」,而要問「自己在逃避什麼」。
隱藏在煩惱下的恐懼和焦慮
造成「煩」的原因通常是「怕」。煩躁焦慮的背後,常意味著害怕和失去,第一種是怕「必須做不想做的事情」,第二種是怕「無法做想做的事情」。兩種都是害怕自己失去掌控。
如果我們注意到自己開始情緒暴躁、大吃大喝,應該自問 : 「我在怕什麼呢 ?」
珍惜讓你焦慮不安的情境,仔細觀察自己的內在是不是有個很無力、當年的自我,帶著所有的害怕冒了出來。
憤怒是為了掩飾脆弱
這個章節讓我聯想到電影《超時空亞當計畫》,主角 Adam 在13歲時父親過世後,沒有細心處理心中的傷口,用倔強嘴硬來掩蓋悲傷,在而後成長的過程中,又將自己的不順遂歸咎在父親身上,積累出對父親深深的恨意,覺得自己不夠好、沒有感受到足夠的愛,因此活得憤世嫉俗。
電影中的這句話 : “It's easier to be angry than it is to be sad.”,如暮鼓晨鐘,提醒我們憤怒不能解決問題,有時我們需要花時間療養傷口,才能重新站起來。
在本書後面的章節中,也提到「情緒的光譜」,若是孩子難過時,父母盡力讓他快樂、幫他忘卻悲傷,或是甚至像小 Adam 的媽媽那樣,刻意避免在孩子面前表現悲傷,反而會讓孩子的情緒光譜變窄,變得不善於處理情緒。(長大後 Adam 在酒吧遇到當年媽媽的這段,真的害我在宿舍哭得慘兮兮的)
我們需要提醒自己,恢復正常的生活物調固然重要,但也要為自己留下悲傷的餘地。
合理的情緒宣洩途徑
看電影大哭一場
聽悲傷的音樂
運動宣洩壓力、怒氣
接觸藝術是很好的壓力釋放途徑。以我自己而言,不論當時是悲傷或是憤怒,電影總能勾出心中的壓抑許久的情感,從角色身上看見自己的影子,從他們的挫敗汲取教訓,也從他們的正向轉變中重拾力量。
結語
這本書《突破框架,你的內在無限大》,從人際關係、防禦機制、情緒困擾、自我價值等層面,引導我們看清內心深處,我不僅一窺心理學的博大精深,也跟著書中內容檢視自己,對自己的想法、情緒波動等,有更深入的認識。
如果生命能量都消耗在「內鬥」上,那你能剩多少精力「開疆闢土」,讓自己擁有一個既自由又富創造力的人生呢 ? 所以,在了解自己方面的投資無論多少都不為過。
「你有多瞭解自己,就能從內在獲得多大的能量。」跟著資深心理諮詢師,挖掘底層的自我,成為自己的「知己」!
你以為的你,是真正的你嗎?
《突破框架,你的內在無限大》的作者提到,用心理測驗、星座等「外在框架」來了解自己,並不那麼可靠,甚至可能反過來形塑自己。比如說你是金牛座,當你讀到金牛座的特質,並越看越覺得和自己很相似,那麼你還可能把本來自己沒有、但是金牛座有的特質,拿來套用在自己身上,不自覺的朝著「典型」靠攏。
不可否認的,測驗很容易讓人滿足,得到「我終於認識自己了」的想法,覺得獲得了歸屬和定位,讓人很安心。不過,人是極度複雜的個體,星座、MBIT 人格測驗都只是認識自己的途徑,不應該是反過來套在身上的枷鎖。
從他人身上勾勒出自己的輪廓
我很喜歡書中這個自我探索工具 : 「人際同心圓」。作法是,在紙上畫個同心圓,把與自己關係最密切的人的名字寫在最裡面的圓圈內;然後把和自己關係稍遠的人名,寫在第二個圓圈內。這邊只衡量關係的遠近,不考慮自己是否喜歡這些人。還有,可以寫上自己的偶像 ! 因為我們為什麼會喜歡這個人、對他有很大的認同感,也是值得探討的。
下一步是,想想自己和對方有哪些地方相似,哪些地方相反。要注意的是,完全相反的特質,可能只是意識層面上相反而已,許多我們不喜歡的特質,其實在自己身上也找得到痕跡。不要忽略我們不想認同的力量。
我做這個練習時,有透過 4 個問題來發想 : 「我喜歡的相似之處、我不喜歡的相似之處、我比較好的不同點、我較缺乏的不同點 & 想要有的特質。」真的有感覺到,透過剖析他人,我能更容易回推、發現自己身上的特質。
我也發現,原來我喜歡的偶像們,和自己竟有一些性格上的相似之處,他們身上也有好多我缺乏、渴望擁有,或想要強化的特質。蠻有趣呢 !
拖延的五大原因
無法捨棄之前的生活狀態
害怕成功
害怕失敗
對討厭的人或事進行被動攻擊
要做的事不符合自己的價值觀
我們的拖延或多或少都可以和這5點對應,但以樂觀的角度來看,拖延其實是個自我覺察的機會。去發現那些事情是發自內心想做,進而調整腳步,重新出發。
不要自責「為什麼拖延」,而要問「自己在逃避什麼」。
隱藏在煩惱下的恐懼和焦慮
造成「煩」的原因通常是「怕」。煩躁焦慮的背後,常意味著害怕和失去,第一種是怕「必須做不想做的事情」,第二種是怕「無法做想做的事情」。兩種都是害怕自己失去掌控。
如果我們注意到自己開始情緒暴躁、大吃大喝,應該自問 : 「我在怕什麼呢 ?」
珍惜讓你焦慮不安的情境,仔細觀察自己的內在是不是有個很無力、當年的自我,帶著所有的害怕冒了出來。
憤怒是為了掩飾脆弱
這個章節讓我聯想到電影《超時空亞當計畫》,主角 Adam 在13歲時父親過世後,沒有細心處理心中的傷口,用倔強嘴硬來掩蓋悲傷,在而後成長的過程中,又將自己的不順遂歸咎在父親身上,積累出對父親深深的恨意,覺得自己不夠好、沒有感受到足夠的愛,因此活得憤世嫉俗。
電影中的這句話 : “It's easier to be angry than it is to be sad.”,如暮鼓晨鐘,提醒我們憤怒不能解決問題,有時我們需要花時間療養傷口,才能重新站起來。
在本書後面的章節中,也提到「情緒的光譜」,若是孩子難過時,父母盡力讓他快樂、幫他忘卻悲傷,或是甚至像小 Adam 的媽媽那樣,刻意避免在孩子面前表現悲傷,反而會讓孩子的情緒光譜變窄,變得不善於處理情緒。(長大後 Adam 在酒吧遇到當年媽媽的這段,真的害我在宿舍哭得慘兮兮的)
我們需要提醒自己,恢復正常的生活物調固然重要,但也要為自己留下悲傷的餘地。
合理的情緒宣洩途徑
看電影大哭一場
聽悲傷的音樂
運動宣洩壓力、怒氣
接觸藝術是很好的壓力釋放途徑。以我自己而言,不論當時是悲傷或是憤怒,電影總能勾出心中的壓抑許久的情感,從角色身上看見自己的影子,從他們的挫敗汲取教訓,也從他們的正向轉變中重拾力量。
結語
這本書《突破框架,你的內在無限大》,從人際關係、防禦機制、情緒困擾、自我價值等層面,引導我們看清內心深處,我不僅一窺心理學的博大精深,也跟著書中內容檢視自己,對自己的想法、情緒波動等,有更深入的認識。
如果生命能量都消耗在「內鬥」上,那你能剩多少精力「開疆闢土」,讓自己擁有一個既自由又富創造力的人生呢 ? 所以,在了解自己方面的投資無論多少都不為過。
「你有多瞭解自己,就能從內在獲得多大的能量。」跟著資深心理諮詢師,挖掘底層的自我,成為自己的「知己」!
你以為的你,是真正的你嗎?
《突破框架,你的內在無限大》的作者提到,用心理測驗、星座等「外在框架」來了解自己,並不那麼可靠,甚至可能反過來形塑自己。比如說你是金牛座,當你讀到金牛座的特質,並越看越覺得和自己很相似,那麼你還可能把本來自己沒有、但是金牛座有的特質,拿來套用在自己身上,不自覺的朝著「典型」靠攏。
不可否認的,測驗很容易讓人滿足,得到「我終於認識自己了」的想法,覺得獲得了歸屬和定位,讓人很安心。不過,人是極度複雜的個體,星座、MBIT 人格測驗都只是認識自己的途徑,不應該是反過來套在身上的枷鎖。
從他人身上勾勒出自己的輪廓
我很喜歡書中這個自我探索工具 : 「人際同心圓」。作法是,在紙上畫個同心圓,把與自己關係最密切的人的名字寫在最裡面的圓圈內;然後把和自己關係稍遠的人名,寫在第二個圓圈內。這邊只衡量關係的遠近,不考慮自己是否喜歡這些人。還有,可以寫上自己的偶像 ! 因為我們為什麼會喜歡這個人、對他有很大的認同感,也是值得探討的。
下一步是,想想自己和對方有哪些地方相似,哪些地方相反。要注意的是,完全相反的特質,可能只是意識層面上相反而已,許多我們不喜歡的特質,其實在自己身上也找得到痕跡。不要忽略我們不想認同的力量。
我做這個練習時,有透過 4 個問題來發想 : 「我喜歡的相似之處、我不喜歡的相似之處、我比較好的不同點、我較缺乏的不同點 & 想要有的特質。」真的有感覺到,透過剖析他人,我能更容易回推、發現自己身上的特質。
我也發現,原來我喜歡的偶像們,和自己竟有一些性格上的相似之處,他們身上也有好多我缺乏、渴望擁有,或想要強化的特質。蠻有趣呢 !
拖延的五大原因
無法捨棄之前的生活狀態
害怕成功
害怕失敗
對討厭的人或事進行被動攻擊
要做的事不符合自己的價值觀
我們的拖延或多或少都可以和這5點對應,但以樂觀的角度來看,拖延其實是個自我覺察的機會。去發現那些事情是發自內心想做,進而調整腳步,重新出發。
不要自責「為什麼拖延」,而要問「自己在逃避什麼」。
隱藏在煩惱下的恐懼和焦慮
造成「煩」的原因通常是「怕」。煩躁焦慮的背後,常意味著害怕和失去,第一種是怕「必須做不想做的事情」,第二種是怕「無法做想做的事情」。兩種都是害怕自己失去掌控。
如果我們注意到自己開始情緒暴躁、大吃大喝,應該自問 : 「我在怕什麼呢 ?」
珍惜讓你焦慮不安的情境,仔細觀察自己的內在是不是有個很無力、當年的自我,帶著所有的害怕冒了出來。
憤怒是為了掩飾脆弱
這個章節讓我聯想到電影《超時空亞當計畫》,主角 Adam 在13歲時父親過世後,沒有細心處理心中的傷口,用倔強嘴硬來掩蓋悲傷,在而後成長的過程中,又將自己的不順遂歸咎在父親身上,積累出對父親深深的恨意,覺得自己不夠好、沒有感受到足夠的愛,因此活得憤世嫉俗。
電影中的這句話 : “It's easier to be angry than it is to be sad.”,如暮鼓晨鐘,提醒我們憤怒不能解決問題,有時我們需要花時間療養傷口,才能重新站起來。
在本書後面的章節中,也提到「情緒的光譜」,若是孩子難過時,父母盡力讓他快樂、幫他忘卻悲傷,或是甚至像小 Adam 的媽媽那樣,刻意避免在孩子面前表現悲傷,反而會讓孩子的情緒光譜變窄,變得不善於處理情緒。(長大後 Adam 在酒吧遇到當年媽媽的這段,真的害我在宿舍哭得慘兮兮的)
我們需要提醒自己,恢復正常的生活物調固然重要,但也要為自己留下悲傷的餘地。
合理的情緒宣洩途徑
看電影大哭一場
聽悲傷的音樂
運動宣洩壓力、怒氣
接觸藝術是很好的壓力釋放途徑。以我自己而言,不論當時是悲傷或是憤怒,電影總能勾出心中的壓抑許久的情感,從角色身上看見自己的影子,從他們的挫敗汲取教訓,也從他們的正向轉變中重拾力量。
結語
這本書《突破框架,你的內在無限大》,從人際關係、防禦機制、情緒困擾、自我價值等層面,引導我們看清內心深處,我不僅一窺心理學的博大精深,也跟著書中內容檢視自己,對自己的想法、情緒波動等,有更深入的認識。
如果生命能量都消耗在「內鬥」上,那你能剩多少精力「開疆闢土」,讓自己擁有一個既自由又富創造力的人生呢 ? 所以,在了解自己方面的投資無論多少都不為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