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rogress

《給予的力量》心得 : 歷久彌新的經典商業寓言

選擇給予,樂於接受,是獲得快樂與成功的關鍵

海莉 hallie /

2022/8/27

你在做一件事情之前,是先期待得到回報,還是先無條件地給予 ? 你是否把自己鞭策的精疲力竭,目標卻離自己越來越遠 ? 當生活遇到瓶頸,不知如何突破時,試試看「給予」吧 !

這本書在說什麼 ?

給予的力量》是一本極暢銷的商業寓言書籍,故事是這樣開始的 …

那天是星期五,又到了第三季結算的前一個星期,連兩季都沒有達到業績的喬,為了避免被公司炒魷魚,決定去尋求賓達這位知名商業顧問的協助。

接下來的 5 天,他歷經 5 位「給予的實踐者」的洗禮,領悟了成功的五大法則。他了解到,成功不是光憑積極與努力就可以換來的,帶著「選擇給予,樂於接受」的心態做事,才是獲得快樂與成功的關鍵。

這則寓言故事的五大法則,不只適用於商業,更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採用。藉由改變做事情的出發點,當個志在必給者 ( The Go-Giver ) ,就能因為專注於「給予」,吸引到更多好事發生在自己身上

淺藍色馬克杯中裝著熱可可,可可上漂滿著棉花糖

1. 價值法則 The Law of Value

你真正的價值決定於,你所能給予的價值,而不是你所獲取的報酬。

為什麼食物一樣好吃的餐廳,有的門可羅雀,有的座無虛席 ? 答案是,最好的餐廳不只提供「足夠」的食物和服務,他們致力於提供「最棒的」食物和服務。他們會真心為顧客著想,而不是一心想著獲利。

先問「賺不賺錢?」是本末倒置的。應該先問:「是否提供了服務?是否有附加價值?」如果答案是肯定的,才可以繼續問:「賺不賺錢?」因為只有在你提供了足夠的價值後,才會吸引人群,也才會開始出現有賺頭的事。

世界上所有龐大的財富,都是充滿熱情的人所創造出來的,他們對「給予」的熱情勝過「獲得」。

2. 報酬法則 The Law of Compensation

你的收入決定於,你替多少人服務與服務的滿意度。

第一條法則決定你的價值,也就是決定你成功的潛力,你「可能」賺到多少錢。但報酬不只關乎價值,也關乎影響力。真正能決定你夠賺多少錢的,是你的影響力。也就是說你的報酬與你所影響的人數成正比

這代表了兩件好消息。第一是這表示,「事情都在你的掌控之下」。想要更加成功,就去找方法服務更多的人。第二是這表示「你能賺多少是沒有限制的」,因為你總是能拓展你服務的對象。

我聯想到最近聽的這集 podcast  〈在閱讀路上讀書會 : 快樂實現自主富有〉,裡頭提到的「槓桿」可以跟「拓展服務對象」呼應。例如網路就是一個很大的槓桿,你不用站上小巨蛋,也能讓成千上萬的人聽你說話。網路能將一份內容的影響力無限擴大,報酬也隨之而來。

做內容只是其中一個高槓桿例子。把精力入在高槓桿的事情上,就能把價值傳的更遠、更廣,將自己的影響力擴大。

你的報酬與你所影響的人數成正比。
廣大人群舉起手,朝著前方耀眼的舞台揮舞

3. 影響法則 The Law of Influence

你的影響力決定於,是否充分將別人的利益擺在第一。

我覺得這個法則是最難的一項,因為我們總是希望凡事能夠公平,希望自己的努力,能在自己 (而不是他人) 身上開花結果。但影響法則認為,把焦點從自己身上移開,去留心別人需要什麼,你也會得到你所需要的

這邊講到一個名詞 : 關係網路。關係網路不見得是客戶,而是認識你、喜歡你、想信你的人所組成的網路。他們心底總會想到你,為你帶來許多機會。聽起來很棒對吧 ? 那要如何建立這樣的關係網路呢 ? 答案是,別再計算得失了

那麼把目標放在「共創雙贏」應該可以吧 ? 有趣的是,作者認為人們所謂的雙贏,不過是計算得失的偽裝。雙贏是在確定我們拿到的都一樣,誰也沒占誰的便宜,互不相欠。這和「給予」的心態有極大不同。

當你的關係建立在「誰欠誰什麼東西」,這可不是朋友,而是債權人的關係。應真心替對方著想,顧及他的利益,別管什麼五五各半、公平不公平。每個人都喜歡不吝於給予的人。所以如果你這麼做,你就會吸引人,別人也會反過來幫助你,使你成長,間接的擴大你的影響力,金錢與地位也就會悄悄為你所有。如作者所說 :「金錢、地位不會產生影響力,而是影響力帶來這些東西。」

留心別人需要什麼。相信這麼做,就會得到你所需要的。
金黃色的檸檬,剛剛在砧板上被一把刀子剖成兩半

4. 真實法則 The Law of Authenticity

你必須拿出最有價值的禮物,那就是你自己。

真實法則提到,一個人真不真實,相信他人是能夠感受到的。真實的人,不管在人際還是商業方面,都更容易取得成功。

不過我思考了一下,發現有時候,並不是我不想要當個真實的人,而是我常常太緊繃,沒有放輕鬆,太在意別人怎麼看自己。

分享我最近看理科太太和蔡康永「為什麼幽默的人活得比較自在」這集。當中讓我收穫最大的點是 : 不要把自己看得太重要。可以輕鬆地拿自己開玩笑,不用害怕講錯話,也不要擔心自己會被忽略,一方面是因為我們永遠無法決定別人會怎麼看自己,另一方面是,別人怎麼看自己並不是那麼重要。

我們可以放下猜測,放輕鬆就好,在交朋友時不必過於認真,甚至嚴肅。可以輕鬆的坐在一旁,適時地插入話題。生活應該就是,在該輕鬆的時候輕鬆,該認真的時候再認真。

最後,關於真實法則,我要以 podcast〈電扶梯走左邊〉第41集中的這句話來收尾 : “You never know who you will inspire by just being you.”  你不需要偽裝成他人,也不需要對自己沒有自信,你可以大大方方的做自己,因為你永遠不知道你會因此啟發了誰。

真實法則是我很需要慢慢花時間練就的,跟大家共勉之~~

You never know who you will inspire by just being you.

5. 接受法則 The Law of Receptivity

有效的給予關鍵在於,保持樂意收受。

一般人的觀念是施比受更有福,認為自己付出之後,期待得到回報是不夠高尚的。

但是選擇給予,不代表就不去接受。事實上,我們絕對可以樂於接受、渴望接受 !  施不會比受更有福,一味的給予而不求回報是很蠢的。施而不受不只愚蠢,而且是傲慢的。「人家送禮給你,你憑什麼拒絕,拒絕他們給予的權利 ? 」

如果你不去接受,就會阻斷整個善的循環。因為所有的施之所以能夠發生,只因為它同時也是受。受的秘訣就是施,施的秘訣就是樂於接受。

在日常生活中,可以練習在他人讚美你時,不急著否定自己,而是開心的微笑說謝謝。這不代表驕傲自滿,其實接受他人真誠的稱讚,反而比謙虛更有禮貌,也讓彼此更愉快。

世界上所有的給予都不會帶來成功,不會創造你想要的結果,除非你讓自己變得同樣樂意且能夠接受。
綠色長方型的禮物,綁著粉色緞帶,分別被兩雙手拿著的兩端

結語

給予的力量》是一本很好讀的寓言故事,我們可以看到主角心態上的轉變,以及他親身實踐五大法則後,生活和工作上出現的驚喜。那五位「給予的實踐者」提供的建言簡短,卻清新雋永,值得反覆回味,並思考在生活中有哪些地方可以改進。

賓達說 : 「大部分的人聽到成功的秘訣是給予,常常會一笑置之。不過大部分的人也都達不到他們想要的成就。」因此我想,隨時把「給予」掛在心上,應該是最簡單,卻最有收穫的事了,一起努力試試看吧 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