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rogress

《溫和且堅定的正向教養》實踐後徹底翻轉我家的戰況

揚棄傳統的懲罰,和孩子一起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

海莉 hallie /

2022/3/8

想像一個5歲小男孩,每天洗澡前一定要別人大聲威嚇、又推又拉的送進浴室,過程中要大哭、尖叫、拳打腳踢的畫面。更誇張的是,小孩不厭煩的天天重演,大人也每天配合演出,搞得雙方都氣個半死。但事實上,孩子沒有錯,只是大人欠缺管教方法,才把自己搞得這麼累。

為什麼我想讀這本書?

我有個6歲的弟弟,跟我相差14歲 (直接洩漏年齡😂),在他5歲之前我們家可用「雞飛狗跳」來形容,弟弟遇到不如意的事情時,會發脾氣大吵大鬧,沒有人能安撫,甚至會揮拳相向、摔東西,大人處罰也都沒有效果 (我小時候就比他「識相」很多,哈哈哈~)。他不只頤指氣使,刷牙洗澡也拖拖拉拉,故意拖睡覺時間。

我驚覺了我們已經成為被操縱者,每天不停的浪費口水重複一樣的話,但根本沒有用。於是我找到了這本書《溫和且堅定的正向教養》,希望能用最快最好的方式,讓家裡重歸安詳,結束這場混戰。

一句話說明這本書在說什麼

我會這樣說 : 這本書在教導讀者,如何用溫和、正向、鼓勵的方式,引導孩子解決問題,支持他成為負責任、有自信勇敢向前的人。

再引用這本書吸引人的簡介 : 「本書是阿德勒學派正向教養系列書籍第一本、最完整、也是最暢銷的作品,從幼兒園到青少年時期的孩子都適用。書中以簡潔的條列式要點,加上易讀的實務案例,與清晰的表格,為父母及老師整理出大量寶貴的『正向教養工具』,可以隨時參照取用。」

這篇文章首先會說明正向教養的核心觀念,再談為什麼不能懲罰,怎麼幫助過度尋求關注的孩子,以及在雙方快要爆炸時能怎麼做等等,我也舉我們家為例,希望能提供更多想法,幫助你降低衝突、引導孩子自主解決問題。

爸爸和小女兒在玩房子玩具

正向教養的態度和守則

  1. 了解不當行為背後的4個錯誤目的

  2. 既溫和又堅定

  3. 相互尊重

  4. 犯錯就是學習的機會

  5. 社會責任

  6. 鼓勵

親子最常見的三種互動模式是 : 嚴厲、溺愛、正向教養。

  1. 嚴厲 (過度的操控) : 有秩序無自由;毫無選擇;「我怎麼說,你就怎麼做。」

  2. 溺愛 (毫無限制) : 有自由,卻無秩序;無限的選項;「你想怎麼樣,就可以怎麼樣。」

  3. 正向教養 (溫和而堅定) : 有秩序和自由;有限的選項;「你可以在大家互相尊重的範圍內選擇。」

阿德勒的正向教養,既沒有過度的操控,也沒有溺愛。和其他的教養方式的不同之處, 在於正向教養不羞辱孩子,也不羞辱大人,是基於相互尊重和合作,以溫和而堅定的方式,教導生活能力。

以力服人、藉由壓制來贏過孩子,只會讓他們成為失敗者。正向教養取代停留在過去、從恐懼犯錯和懊惱的傳統管教。

為何不應該懲罰?

作者最著名的一句話是 :「大人怎麼會瘋狂到以為 : 想要讓孩子變得更好,我們必須先讓他們感覺很糟?」

懲罰是最常被拿來用的管教方法,雖然能夠立刻中止不當行為,但欠缺長期的效果。被懲罰的孩子,也因為無法獲得歸屬感和價值感,出現以下4個R後果 :

  1. 憎恨 (Resentment) : 不公平 ! 我無法信任大人。

  2. 報復 (Revenge) : 現在你們佔上風,但是我會討回來的。

  3. 叛逆 (Rebellion) : 我就偏要違反你的想法,以證明我不需要照你的話做。

  4. 退縮 (Retreat) : 偷偷摸摸 (下次不要讓你抓到) 或削弱自尊 (我很壞)。

在《被討厭的勇氣》中也說到 :「暴力,畢竟是成本最低、最輕鬆省事的溝通手段。」這段話更是讓我捏一把冷汗 : 「你會尊敬一個不成熟的大人嗎? 又或者,你能從一個對你暴力威嚇的人身上感受到自己受尊敬嗎? 伴隨著憤怒地與暴力的溝通裡,沒有尊敬;非但如此,只會招來輕蔑。」

除了懲罰最省事之外,成人喜歡懲罰的另一個原因,是因為他們擔心除了懲罰以外,只剩下溺愛這個手段。甚至不少人以為不懲罰,就是沒有盡到身為家長或老師的責任。我自己觀察一些親戚,甚至感覺他們一直罵、懲罰孩子的原因,是因為這樣讓自己看起來「有在管」。懲罰很容易,不用學自然就會,但是有效的教養需要努力和技巧,需要成熟的大人。

大人怎麼會瘋狂到以為 : 想要讓孩子變得更好,我們必須先讓他們感覺很糟?
小女孩閉著眼睛許生日願望

孩子用錯方法獲得歸屬感

一個行為不當的孩子,就是個挫敗的孩子。」當孩子覺得挫敗時,會採取以下4個不當的行為,試圖從中獲取歸屬感和價值感。這時候我們不能用懲罰的方式應對,要針對孩子的情況對症下藥。

  1. 過度尋求關注 : 唯有在擁有你的注意力時,孩子才有歸屬感。(會針對這點更詳細介紹,有興趣了解孩子是什麼行為的話,書中還有表格可以參照喔 ! )

  2. 爭奪權力 : 只有我掌權而不是你的時候,我才有歸屬感。

  3. 報復 : 我沒有歸屬感,但至少我可以報復,補償被傷害的經驗。

  4. 自暴自棄 : 我不可能獲得歸屬感,算了,放棄,相信自己不值得。

過度尋求關注

孩子唯有在擁有你的注意力時,才有歸屬感。這個時候與其哄騙,可以用以下兩個方法。第一 : 指派任務,重新指引他們用有意義的方式來獲取注意力,讓他們從中獲得成就感和歸屬感。第二 : 就算工作很忙碌,也要安排時間和孩子相處。排出固定的時間,全心全意地陪伴他們,讓孩子知道他的重要性,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之道。

我弟就是偏向過度尋求關注的類型。我反省到,他會這麼需要他人關注,是因為在他更小的時候,父母親時常想忙自己的事,不願意陪他,我因為要準備考試、學測,也不允許他來黏著我玩。他常常被當皮球一樣,被踢來踢去沒有人要,久了還大鬧脾氣,我們大人又理所當然的吼罵他。連帶的,他開始威脅別人要幫他做事,好像如果別人願意幫忙,才能感覺到他是被愛的。他需要所人的注意力都在他身上,也開始有些爭奪權力的情形。

分享我實測「指派任務」的經驗。有次他吃飯時想喝水,但不肯自己去拿水壺,這時我想到能轉移他的注意力,於是發出挑戰,看他能不能10秒鐘就把水壺拿回來。神奇的是,下次要拿水壺時,他自高奮勇要挑戰,要我們看他能不能5秒就拿回來 (當然我們刻意數的剛剛好啊哈哈哈 ! )

至於第二點「安排時間和孩子相處」,我們安排晚餐後的7~8點都會專注的陪伴他,在睡前也會念半小時的書,也常常給他擁抱,並在他又開始頤指氣使時,告訴他「我相信你有能力完成」,也堅持不幫他完成。現在當小霸王的情況已經越來越減少,也希望之後他能夠感覺到足夠的愛,喜歡上獨處時間。

遭遇到挫敗而得不到愛的孩子,以及父母那個經被遺棄與傷害的內在小孩,能同時在執行正向教養的過程皆受到療癒。然後,朝著共好與賦能的路上走著,完成我們彼此陪伴與共度的這一段緣分。
媽媽唸故事書給兒子聽

大人小孩都需要冷靜時間

我們常有這樣的偏誤,認為問題一定要在「發生當下」馬上處理。但事實上,這是處理問題最糟的時候。大家在生氣時,只會運用自己的原始腦 : 戰或逃,也就是衝突或不溝通來試圖解決問題。更好的做法是,先冷靜下來,等到大家能用理性腦時再處理。

作者稱這個冷靜時間為「積極暫停」,大人跟孩子各自到不同房間,在暫停區域中做自己想做的事。有人會質疑,這不是等於獎勵不當行為嗎? 但其實當孩子情緒恢復、感覺良好時,才會表現得更好,願意反省及和解。透過這個小活動,也能讓他們學習在生氣時處理自己的情緒。

我最近就用了這個方法好幾次,在我們都準備「爆炸」的時候提出暫停。他去房間裡,我則在旁邊的書房中,然後計時2分鐘,說好我們至少休息兩分鐘才可以出來,想做什麼都可以。一開始他勉為其難的答應,結果呢? 他很快的就發現可以從房間角落的窗戶爬出來,沿著櫃子爬到書房的桌上來找我,搞的他笑個不停。

於是下次我提出暫停,他就超級樂意了😂,不過事後他也願意檢討,並為錯誤的行為道歉。這麼神的方法,我只能用「化險為夷」來形容。

開放式的詢問而非說教

大人應該停止說教,用鼓勵的態度引導他們自己解決問題。不要告訴孩子 : 「你努力的話,你知道能表現得多好嗎?」 這種說法背後是一種教訓、失望的態度,只會讓孩子感到挫敗。應該要採取鼓勵的態度,讓他們知道自己有能力,給他信心。其中最好的方法是用「開放式的詢問」。

  • 你打算完成什麼?

  • 你有沒有解決這個問題的好辦法呢?

  • 你覺得為什麼會發生這樣的事情呢?

很多家長在孩子遇到問題時,就會忍不住嘮嘮叨叨、塞給孩子一堆建議。雖然出發點是為了他好,但反而切斷了他獨立思考的機會。更好的做法是做個引導者,不預設立場的詢問,真心的想要了解、進入孩子的世界,並全然的同理和接納他們的想法。

在經過多次的練習之後,他們會越來越能夠闡明事件的前因後果,也慢慢從什麼解決辦法都想不出來,到能夠天馬行空。雖然不預設立場的詢問很耗腦力,但當個聆聽者也是一件很有趣的事。

父親在餐桌上和兩個孩子笑著討論

事先和孩子討論、制定規則

不論是家庭的生活公約,還是學校的班規,大人都要讓孩子參與規則的制定。從中他們會覺得被尊重,能培養出責任感,也能避免孩子覺得被罵得莫名其妙。除了讓他們發揮想像力制定規則之外,大人也能「提供有限的選擇」。當孩子提供的解決辦法不妥當時,我們可以想出幾個可行的方法,讓他們自由選擇喜歡的方式。

如果是第一次開始制定原則,作者說 : 「情勢在好轉之前可能會先轉壞,因為孩子想測試你們的協議是否是真的。這時我們必須禁得住挑戰,不改用省事的懲罰,就能夠發現這種方式很有效,比起先前吼叫一百次有用多了,而且一勞永逸。」

貫徹這本書的核心觀念在這邊很受用 : 「決定自己要怎麼辦,而不是強迫孩子怎麼辦。」說得再多都沒有用,要拿出行動。其實孩子沒有規矩,是因為大人總是前後不一、搖擺不定。

大人要先下定決心,才能期待小孩也能那麼做。制定好的規則雙方都要努力遵守,才能養成生活習慣。舉個實際的例子 : 「我只會清洗放在洗衣籃的衣服,扔在地上的我不會清洗。」「8點我就會上樓,等你來刷牙。」

父親帶小朋友到湖邊的小船上

成果和結語

自從改掉吼罵的習慣,凡是以身作則後,現在弟弟刷牙洗澡不會再拖時間,更不會有大吼大叫、尖叫、拳打腳踢等等,好像我們在毆打他一樣 (苦笑),他知道該做的事就是要做,按時洗澡比較輕鬆,也期待洗完澡後的聽故事時間。我也會告訴他「我覺得你有能力做到耶」,自己也不隨便幫忙,讓他逐漸養成習慣,能把掉的食物撿起來,把垃圾拿去丟、沖馬桶、拿東西等等,雖然有時還是會賴皮,但已經降低不少溝通成本,也提升了意願。

這本《溫和且堅定的正向教養》中還有許多很棒的觀念和資訊,像是如何贏得孩子的合作、把注意力放在解決問題上、將犯錯是為學習的機會等等。我敢說這本書完全改變了我們家的戰局情勢。在身體力行數月之後,我發現揚棄傳統的懲罰,用真正能提供協助的方法,成效更讓人振奮和雀躍。

引用內在原力中的一句話 : 「我們都是彼此的作品。」雖然孩子不完美,我們也不完美,但我們都成就了彼此。祝福你,能享受家長這個身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