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跟弟弟差 14 歲,當姊姊的 8 個心得👦
家長真的不好當捏
海莉 hallie /
Apr 8, 2023
是我有個 7 歲的親弟弟👦
由於相差 14 歲,我的角色不只是玩伴而已,更有以身作則、教養的責任。以下是 8 個我這幾年來的領悟和成長。
1. 說太多,往往比不說更糟糕
最近看《比賽,從心開始》才赫然發現,自己都太雞婆了,總是想趕快把他教會、讓他掌握到訣竅。
但這麼做,是在剝奪他自己摸索的樂趣和成就感。
鋼琴節拍彈錯了,不要急著糾正,讓他自己去領悟;積木拼錯了,管他的,要等他自己發現。
我要提醒自己閉上嘴、克制自己想幫忙的衝動,才是讓他學會自己解決問題。
小孩的沒耐心,都是大人急出來的。
2. 不把詞彙簡單化,小孩不笨
在小朋友還小的時候,就要多給他語言上的刺激。
他們的吸收能力非常驚人,聽不懂的他會問,不要怕還要花時間解釋很麻煩。
我有親友的小孩,已經 3 歲了卻還不會講話,原因很可能是:他們都用超簡單、重複的詞語跟他「講話」,之所以括號,因為那都只是「詞」或是「命令句」。缺乏輸入,哪來的輸出?
因為從書中知道語言刺激的重要,所以我跟弟弟講話不會縮短句子,或用簡單的詞彙(甚至還會把他抓過來講大道理🤣 ),所以上了小學後,老師說:「他講話詞彙量很多」。
給他多少,他就會吸收多少。
3. 玩法不設限,滋養創意而不是死板
玩具沒有一定要怎麼玩、畫畫沒有一定要怎麼畫、事情沒有一定要怎麼做。
我要忍住想要示範的衝動,不要扼殺小孩的創意。btw 好嫌棄學校總是給小朋友”塗顏色”,美勞課上每個人的作品都一樣。
4. 當好的榜樣,對事物感到好奇
我期許他能夠當個知書達禮、有好奇心的人,於是我得從我自己做起。
我盡量在他面前不要一直滑手機,而是看書;原本大概只會晃過去的展覽,因為他而認真的閱讀起說明,因為我切身體會到,如果大人總是一副興致缺缺,小孩也就對事情都不感興趣。
5. 提醒自己,他還只是個孩子
小孩就是會鬧脾氣、說不動。當我不再把過高的標準加諸在他身上,就會發現他的任性、拖拉、吵鬧其實也蠻可愛的。接受他的不完美,危機瞬間就變得有點搞笑。
6. 事發當下不爭吵、講大道理
小孩犯錯、失控的時候,首先要先讓自己冷靜,然後再轉移他的注意力。這絕不是縱容,也不是投降,而是留給雙方空間消化情緒,避免不必要的爭端。
過一會兒再提起,他反而更聆聽、理解、記住。大人自己控制好情緒,小孩子的情緒也會慢慢消失,不必白費唇舌、浪費雙方的能量。( 切身之痛啊 ! )
7. 放下「這時間可以拿來…」的念頭
弟弟很黏我,在我國高中時,我總是要想辦法把他「甩掉」趕快去念書、做自己的事。
的確,如果利用我陪他那些時間,我能夠完成很多看起來更「有意義」的事。但其實,沒有什麼事情比陪伴他更有意義了。
我學會全心全意的陪伴,珍惜相處的時光,而不是把他當作某種絆腳石。
8. 重點不在玩具多寡,而在於陪伴
父母都希望小孩子能夠獨自專心的玩,留給大人多一些時間。有的父母會塞給小孩手機和平板,我之前則是以為買給他更多的玩具就好了。但我慢慢發現,小孩需要的不是成為玩具富翁,而是獲得陪伴和關注。
玩具不用買多,但蠻推薦可以全家一起玩的「桌遊」。除此之外,烘焙做飯、做科學實驗、運動打球、做美勞也都很棒。大人可以不斷推陳出新,陪伴小孩的同時,也能讓彼此的生活更多采多姿。
我學會不把情緒帶到小孩身上
弟弟出生的時候我國二,我完全不懂什麼是好的教養,常被氣到七竅生煙💨,卻無計可施,甚至犯了很多錯誤。他調皮、任性脾氣又大,欠揍到我曾經認定他是生下來折磨我們的。(可能當父母的都有這種沮喪的瞬間😂)
但在我大一開始閱讀後,情況開始慢慢好轉,不只是因為我吸收到親子教養的資訊,懂得利用方法,更關鍵的原因是,我逐漸能夠洞察、解析自己的情緒。
大人焦躁的時候,就可能會把情緒發洩在小孩上;大人不安的時候,可能就會透過權威,來得到掌控感。
當我發現自己常把情緒帶到家中後,我慢慢學會把煩惱和憂慮丟在一旁,不讓它滲進來毀壞我跟弟弟的互動。這大大降低了我因一時生氣,而意氣用事的頻率。
除了玩玩具之外,還可以...
由於我過去累積下來的玩具真的不少😆,我們家很少在給他買新玩具。但我總是會想辦法推陳出新、找些有趣的事情來做。在家、沒有出門玩的時候,我們除了玩玩具和桌遊,還會 :
🥘在廚房胡搞瞎搞
披薩、薯條、甜甜圈、餅乾、鬆餅、義大利麵、巧克力塔、堅果塔、爆米花、糖葫蘆。每逢假日就要做點吃的,就算可能變成災難現場。
🧪做科學實驗
🖌️做美勞 : 摺紙、畫畫、用紙箱做東西
其實新買的玩具很容易玩膩,有很多可以只花小錢就買到的體驗。甚至,根本不用花錢,光是打枕頭仗就可以玩瘋。
我現在會提醒自己,不用因為看到網紅小孩們有好多新奇、誇張大又誇張貴的玩具,就覺得自己的小孩 (弟弟) 好可憐、會輸給別人.…
結語
他雖然還有許多可以進步、需要克服的地方,我也總是有更好的教養方式可以學習,但因為這些領悟和改變,我們的關係更好了。雖然過程中有許多心累的時候,但到頭來,我們都互相成就了彼此。
希望這篇分享,對家裡有小孩、有弟妹,或是未來的爸媽們有幫助。小孩子真是世界上最奇妙的生物啊。
是我有個 7 歲的親弟弟👦
由於相差 14 歲,我的角色不只是玩伴而已,更有以身作則、教養的責任。以下是 8 個我這幾年來的領悟和成長。
1. 說太多,往往比不說更糟糕
最近看《比賽,從心開始》才赫然發現,自己都太雞婆了,總是想趕快把他教會、讓他掌握到訣竅。
但這麼做,是在剝奪他自己摸索的樂趣和成就感。
鋼琴節拍彈錯了,不要急著糾正,讓他自己去領悟;積木拼錯了,管他的,要等他自己發現。
我要提醒自己閉上嘴、克制自己想幫忙的衝動,才是讓他學會自己解決問題。
小孩的沒耐心,都是大人急出來的。
2. 不把詞彙簡單化,小孩不笨
在小朋友還小的時候,就要多給他語言上的刺激。
他們的吸收能力非常驚人,聽不懂的他會問,不要怕還要花時間解釋很麻煩。
我有親友的小孩,已經 3 歲了卻還不會講話,原因很可能是:他們都用超簡單、重複的詞語跟他「講話」,之所以括號,因為那都只是「詞」或是「命令句」。缺乏輸入,哪來的輸出?
因為從書中知道語言刺激的重要,所以我跟弟弟講話不會縮短句子,或用簡單的詞彙(甚至還會把他抓過來講大道理🤣 ),所以上了小學後,老師說:「他講話詞彙量很多」。
給他多少,他就會吸收多少。
3. 玩法不設限,滋養創意而不是死板
玩具沒有一定要怎麼玩、畫畫沒有一定要怎麼畫、事情沒有一定要怎麼做。
我要忍住想要示範的衝動,不要扼殺小孩的創意。btw 好嫌棄學校總是給小朋友”塗顏色”,美勞課上每個人的作品都一樣。
4. 當好的榜樣,對事物感到好奇
我期許他能夠當個知書達禮、有好奇心的人,於是我得從我自己做起。
我盡量在他面前不要一直滑手機,而是看書;原本大概只會晃過去的展覽,因為他而認真的閱讀起說明,因為我切身體會到,如果大人總是一副興致缺缺,小孩也就對事情都不感興趣。
5. 提醒自己,他還只是個孩子
小孩就是會鬧脾氣、說不動。當我不再把過高的標準加諸在他身上,就會發現他的任性、拖拉、吵鬧其實也蠻可愛的。接受他的不完美,危機瞬間就變得有點搞笑。
6. 事發當下不爭吵、講大道理
小孩犯錯、失控的時候,首先要先讓自己冷靜,然後再轉移他的注意力。這絕不是縱容,也不是投降,而是留給雙方空間消化情緒,避免不必要的爭端。
過一會兒再提起,他反而更聆聽、理解、記住。大人自己控制好情緒,小孩子的情緒也會慢慢消失,不必白費唇舌、浪費雙方的能量。( 切身之痛啊 ! )
7. 放下「這時間可以拿來…」的念頭
弟弟很黏我,在我國高中時,我總是要想辦法把他「甩掉」趕快去念書、做自己的事。
的確,如果利用我陪他那些時間,我能夠完成很多看起來更「有意義」的事。但其實,沒有什麼事情比陪伴他更有意義了。
我學會全心全意的陪伴,珍惜相處的時光,而不是把他當作某種絆腳石。
8. 重點不在玩具多寡,而在於陪伴
父母都希望小孩子能夠獨自專心的玩,留給大人多一些時間。有的父母會塞給小孩手機和平板,我之前則是以為買給他更多的玩具就好了。但我慢慢發現,小孩需要的不是成為玩具富翁,而是獲得陪伴和關注。
玩具不用買多,但蠻推薦可以全家一起玩的「桌遊」。除此之外,烘焙做飯、做科學實驗、運動打球、做美勞也都很棒。大人可以不斷推陳出新,陪伴小孩的同時,也能讓彼此的生活更多采多姿。
我學會不把情緒帶到小孩身上
弟弟出生的時候我國二,我完全不懂什麼是好的教養,常被氣到七竅生煙💨,卻無計可施,甚至犯了很多錯誤。他調皮、任性脾氣又大,欠揍到我曾經認定他是生下來折磨我們的。(可能當父母的都有這種沮喪的瞬間😂)
但在我大一開始閱讀後,情況開始慢慢好轉,不只是因為我吸收到親子教養的資訊,懂得利用方法,更關鍵的原因是,我逐漸能夠洞察、解析自己的情緒。
大人焦躁的時候,就可能會把情緒發洩在小孩上;大人不安的時候,可能就會透過權威,來得到掌控感。
當我發現自己常把情緒帶到家中後,我慢慢學會把煩惱和憂慮丟在一旁,不讓它滲進來毀壞我跟弟弟的互動。這大大降低了我因一時生氣,而意氣用事的頻率。
除了玩玩具之外,還可以...
由於我過去累積下來的玩具真的不少😆,我們家很少在給他買新玩具。但我總是會想辦法推陳出新、找些有趣的事情來做。在家、沒有出門玩的時候,我們除了玩玩具和桌遊,還會 :
🥘在廚房胡搞瞎搞
披薩、薯條、甜甜圈、餅乾、鬆餅、義大利麵、巧克力塔、堅果塔、爆米花、糖葫蘆。每逢假日就要做點吃的,就算可能變成災難現場。
🧪做科學實驗
🖌️做美勞 : 摺紙、畫畫、用紙箱做東西
其實新買的玩具很容易玩膩,有很多可以只花小錢就買到的體驗。甚至,根本不用花錢,光是打枕頭仗就可以玩瘋。
我現在會提醒自己,不用因為看到網紅小孩們有好多新奇、誇張大又誇張貴的玩具,就覺得自己的小孩 (弟弟) 好可憐、會輸給別人.…
結語
他雖然還有許多可以進步、需要克服的地方,我也總是有更好的教養方式可以學習,但因為這些領悟和改變,我們的關係更好了。雖然過程中有許多心累的時候,但到頭來,我們都互相成就了彼此。
希望這篇分享,對家裡有小孩、有弟妹,或是未來的爸媽們有幫助。小孩子真是世界上最奇妙的生物啊。
是我有個 7 歲的親弟弟👦
由於相差 14 歲,我的角色不只是玩伴而已,更有以身作則、教養的責任。以下是 8 個我這幾年來的領悟和成長。
1. 說太多,往往比不說更糟糕
最近看《比賽,從心開始》才赫然發現,自己都太雞婆了,總是想趕快把他教會、讓他掌握到訣竅。
但這麼做,是在剝奪他自己摸索的樂趣和成就感。
鋼琴節拍彈錯了,不要急著糾正,讓他自己去領悟;積木拼錯了,管他的,要等他自己發現。
我要提醒自己閉上嘴、克制自己想幫忙的衝動,才是讓他學會自己解決問題。
小孩的沒耐心,都是大人急出來的。
2. 不把詞彙簡單化,小孩不笨
在小朋友還小的時候,就要多給他語言上的刺激。
他們的吸收能力非常驚人,聽不懂的他會問,不要怕還要花時間解釋很麻煩。
我有親友的小孩,已經 3 歲了卻還不會講話,原因很可能是:他們都用超簡單、重複的詞語跟他「講話」,之所以括號,因為那都只是「詞」或是「命令句」。缺乏輸入,哪來的輸出?
因為從書中知道語言刺激的重要,所以我跟弟弟講話不會縮短句子,或用簡單的詞彙(甚至還會把他抓過來講大道理🤣 ),所以上了小學後,老師說:「他講話詞彙量很多」。
給他多少,他就會吸收多少。
3. 玩法不設限,滋養創意而不是死板
玩具沒有一定要怎麼玩、畫畫沒有一定要怎麼畫、事情沒有一定要怎麼做。
我要忍住想要示範的衝動,不要扼殺小孩的創意。btw 好嫌棄學校總是給小朋友”塗顏色”,美勞課上每個人的作品都一樣。
4. 當好的榜樣,對事物感到好奇
我期許他能夠當個知書達禮、有好奇心的人,於是我得從我自己做起。
我盡量在他面前不要一直滑手機,而是看書;原本大概只會晃過去的展覽,因為他而認真的閱讀起說明,因為我切身體會到,如果大人總是一副興致缺缺,小孩也就對事情都不感興趣。
5. 提醒自己,他還只是個孩子
小孩就是會鬧脾氣、說不動。當我不再把過高的標準加諸在他身上,就會發現他的任性、拖拉、吵鬧其實也蠻可愛的。接受他的不完美,危機瞬間就變得有點搞笑。
6. 事發當下不爭吵、講大道理
小孩犯錯、失控的時候,首先要先讓自己冷靜,然後再轉移他的注意力。這絕不是縱容,也不是投降,而是留給雙方空間消化情緒,避免不必要的爭端。
過一會兒再提起,他反而更聆聽、理解、記住。大人自己控制好情緒,小孩子的情緒也會慢慢消失,不必白費唇舌、浪費雙方的能量。( 切身之痛啊 ! )
7. 放下「這時間可以拿來…」的念頭
弟弟很黏我,在我國高中時,我總是要想辦法把他「甩掉」趕快去念書、做自己的事。
的確,如果利用我陪他那些時間,我能夠完成很多看起來更「有意義」的事。但其實,沒有什麼事情比陪伴他更有意義了。
我學會全心全意的陪伴,珍惜相處的時光,而不是把他當作某種絆腳石。
8. 重點不在玩具多寡,而在於陪伴
父母都希望小孩子能夠獨自專心的玩,留給大人多一些時間。有的父母會塞給小孩手機和平板,我之前則是以為買給他更多的玩具就好了。但我慢慢發現,小孩需要的不是成為玩具富翁,而是獲得陪伴和關注。
玩具不用買多,但蠻推薦可以全家一起玩的「桌遊」。除此之外,烘焙做飯、做科學實驗、運動打球、做美勞也都很棒。大人可以不斷推陳出新,陪伴小孩的同時,也能讓彼此的生活更多采多姿。
我學會不把情緒帶到小孩身上
弟弟出生的時候我國二,我完全不懂什麼是好的教養,常被氣到七竅生煙💨,卻無計可施,甚至犯了很多錯誤。他調皮、任性脾氣又大,欠揍到我曾經認定他是生下來折磨我們的。(可能當父母的都有這種沮喪的瞬間😂)
但在我大一開始閱讀後,情況開始慢慢好轉,不只是因為我吸收到親子教養的資訊,懂得利用方法,更關鍵的原因是,我逐漸能夠洞察、解析自己的情緒。
大人焦躁的時候,就可能會把情緒發洩在小孩上;大人不安的時候,可能就會透過權威,來得到掌控感。
當我發現自己常把情緒帶到家中後,我慢慢學會把煩惱和憂慮丟在一旁,不讓它滲進來毀壞我跟弟弟的互動。這大大降低了我因一時生氣,而意氣用事的頻率。
除了玩玩具之外,還可以...
由於我過去累積下來的玩具真的不少😆,我們家很少在給他買新玩具。但我總是會想辦法推陳出新、找些有趣的事情來做。在家、沒有出門玩的時候,我們除了玩玩具和桌遊,還會 :
🥘在廚房胡搞瞎搞
披薩、薯條、甜甜圈、餅乾、鬆餅、義大利麵、巧克力塔、堅果塔、爆米花、糖葫蘆。每逢假日就要做點吃的,就算可能變成災難現場。
🧪做科學實驗
🖌️做美勞 : 摺紙、畫畫、用紙箱做東西
其實新買的玩具很容易玩膩,有很多可以只花小錢就買到的體驗。甚至,根本不用花錢,光是打枕頭仗就可以玩瘋。
我現在會提醒自己,不用因為看到網紅小孩們有好多新奇、誇張大又誇張貴的玩具,就覺得自己的小孩 (弟弟) 好可憐、會輸給別人.…
結語
他雖然還有許多可以進步、需要克服的地方,我也總是有更好的教養方式可以學習,但因為這些領悟和改變,我們的關係更好了。雖然過程中有許多心累的時候,但到頭來,我們都互相成就了彼此。
希望這篇分享,對家裡有小孩、有弟妹,或是未來的爸媽們有幫助。小孩子真是世界上最奇妙的生物啊。